夠好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追求卓越?
優秀是卓越的敵人。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少人成就卓越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企業從未達到卓越,恰恰因為大部分企業都做得不錯──這正是主要問題。
詹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回答了「卓越企業與其他企業有何不同?」;《從A到A+》則是為了回答「優秀企業可以進一步晉升成為卓越企業嗎?如何做到?」
你可能以為追求卓越很困難,但柯林斯得出的結論,卻發現追求卓越的折磨反而更少,甚至更省工夫。因為你更清楚什麼是至關重要的,什麼不是;如果你能堅定原則,盡量忽略或停止其他不重要的事情,那麼生活將會更加簡單,成果也將得到極大改善。
他篩選出來的A到A+企業都沒有進行激烈或高調的轉型計畫,也不是突然靈光一閃,有如神助般進入「應許之地」。他們的方法很實在,就是遵循一套包含3個要件的卓越標準:
-
有紀律的員工──找到對的人進入公司,然後讓他們專心致力於卓越表現。
- 有紀律的思考──勇於面對現實,避免分心去觸碰非核心的業務。
- 有紀律的行動──了解什麼是要實現的重要事項,什麼不是。
以上3個要件,可以進一步分解成6個主要概念,具體呈現從A到A+的過程:

「當所有片段融合在一起時,不只是你的工作會朝向卓越前進,你的生活也是。因為到最後,除非擁有有意義的生活,否則就不可能擁有卓越的人生。沒有有意義的工作就很難擁有有意義的生活。然後,也許你可能會因為知道自己在創造內在的卓越成就方面做出了貢獻而獲得難得的寧靜。的確,你甚至可以因此獲得最深的滿足感:知道你已經好好度過了在地球上的短暫歲月,而且這件事至關重要。」
──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