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成功  
單期簡介
複製組織成功病毒
讓「高績效團隊」就像傳染病,一個傳染一個!
2005-02-24 /  6019  2
收藏本期

新世代團隊的活躍與成長

簡介

呂宗耀
1952年生,宜蘭蘇澳人,大學主修經濟學。曾任國泰人壽20年,其中10年(1987-1997)擔任該公司證券投資小組組長,掌管國壽國內外股票、債券投資部位達一千億台幣。1998年轉任大眾金融集團擔任投資總監。2001年與張獻祥共組投資研究團隊,至今逐步擴大成員中,且將雜誌的專欄文章集結出版《投資啟示錄》、《聚焦:呂宗耀談寧靜投資與產業洞悉》、《投資者的修練》等。

本書作者「赫森高地高績效中心」創始人兼執行長蘇珊.安南齊奧(Susan Annunzio),對於團隊組成和績效追求的想法屬於學院派,文中所謂的管理、創新、人才或是評量表,都不是「呂宗耀&張獻祥股票投資研究團隊」的思考邏輯,我們是在世代快速變遷中,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從1999年起,我和張獻祥兩人開始以團隊方式,上山下海找尋合適的股票投資標的,逐年有同好者加入,直到去年12月底,團隊已經擴大到20人,仍然維持原議的「不要雜務、不簽公文,沒有頭銜」,除了基本的4位行政人員,其餘每兩人為一組,第一線訪談中小企業,找出落腳台灣、業務跨越台灣海峽、股本在30億台幣以下的優質公司。我們的團隊想為自己開創出一條能滿足自己的投資路,讓所有公開發行公司的數字說話。

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

作者說對了:「隨著時代演進,工作團隊的管理方法不斷在改變」。工業時代的制式組織才能創造生產線的績效,管理階層的工作重點是聽命上層;而2005年之前,企業為了能在市場上繼續生存,必須持續降低成本及提升作業效率。在此,我必須強調「2005年之前」,起因於中國大陸當今的世界工廠角色,在製造生產方面把量大、低成本發揮到極致,中國全面占據製造業的毛利率,無異是宣布了「量化時代的結束」,激化多樣少量之「次產業」的生機。我不辭辛苦飛到中東、東歐實地探訪,也多次向投資人解釋應依循「次產業邏輯」選擇投資標的,如今大環境的發展就像我所勾勒的圖樣,多麼令人興奮啊!

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也就是客製化概念。企業主必須花心思去想,如何在電子大宗產品項目中,就供貨時間、產品樣式、包裝方法等等,滿足顧客的特別需要。這對工作者更是一大挑戰,「領導者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也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就到達現場解決問題,唯有依賴員工發揮集體智慧,提出新的服務構想,研發出新產品觀念,或研提與眾不同的行銷建議」,作者如是說。

我們的團隊,早就這麼做了。除了我是四年級生之外,呂/張團隊成員絕大多數是六、七年級生,本意在於「傳承」的重要意義。團隊的空間環境與自由氣氛,讓年輕人保有自我的思考,他們沒有業務目標,不必與別人比較績效的好壞,凡事要為自己負責。我們的團隊模式,排除工作室、個人公司的傳統想法,目的是想要到達作者所提的「創造新局的境界」,因此想法與作為必定與眾不同。

我不斷從年輕人身上學習。我也是團隊裡唯一的四年級生。張獻祥和我相差十七歲,具有證券分析師資格,負責我和他兩人的投資操盤。當今年輕人看到的創新,是我、或是五年級生所遠不及的。舉例來說,蘋果電腦的音樂載具iPOD問世時,年輕成員們不乏是ABC(美國華裔),不僅對新產品興奮不已,而且也判定是買進蘋果電腦股票的大好時機。事實證明,當時蘋果電腦每股才十八美元,如今iPOD第四代都上市,股價也飆升到七十多美元。

倫理、正直、投資觀念

目前團隊的總部,是辦公大樓的一層空間,那是早先為了成立團隊之前,就已經規畫好的工作地點,一般所需的雜支開銷,估算過一年需要五百萬元上下,也先前就準備好。這是為了讓團隊的運作,不要受到整體的經營、獲利干擾,每個人都是投資個體戶的身分,各自闖出一番名堂。

團隊成員並沒有薪資收入,每個人都是投資個體戶,團隊成員的增加從八人開始,逐步增加從十二人、十六人,到今天的二十人。擴增的過程很另類,通常是年輕人自己表示加入的意願,由我進行面試,檢視新人是不是符合團隊的基本要求。有些新人,來的時候還是父母親自送上門,還特別說明,「我的小孩不必薪水,能夠跟你們學得一身好功夫,就令人心滿意足了」。聽了年輕人父母的話,內心湧上一股暖流。

由於我們已經拒絕了傳統的管理,但面對志願加入的六、七年級生,我有責任讓他們有能力走更長遠的路,因此我堅持訓練團隊所有成員,必須學會三件事:1.倫理,2.正直,3.投資的觀念。這和作者提及的「讓作業團隊提升績效的三個驅動因子」,有不謀而合的效果。

我不要年紀輕輕的投資人,只會挑選投機股、轉機股。不能成為投機客,這是社會倫理、商場道義。正直,如同善念,唯有把握住此道,才能展現正確的投資觀念。團隊透過第一線走訪、觀察投資環境的研究方法,是要讓年輕人體會第一代創業者的毅力與情感,看清楚不誠實公司所編撰的故事。我們導引年輕人踏實地找出,隱藏在中南部鄉野田埂中的中小型公司,他們沒有外資撐盤,沒有法人助陣,最是值得台灣驕傲的「股市鑽石」。

兩年內脫離團隊自立

類似的培訓年輕投資分析師的團隊經驗,可以回溯到民國76年間。當年,我進入國泰人壽財務部門奉命組織證券投資小組,以一年兩期大專預官退伍日期為主軸,對外招募財經學歷背景的組員。平均每年招募來自國內外的學碩士至少十五年,相同的工作我做了長達十年,直到民國86年我離開投資單位。

當時培育出來的證券分析高手,有國泰金控策略長兼發言人李長庚,和我一起組成團隊的張獻祥也是成員之一。在國泰的完善制度下,我們團隊有成長也有壓力,日夜踏實地打拚績效,至今依然令人回味無窮。記憶裡,我們彼此分享,台股從1,000點到12,682點的大奔騰歡笑,也有台股連跌19支跌停板大崩盤的落淚。

作者提醒我們,團隊有形成的過程,也不能躲避成員退出的可能。我對呂/張投資研究團隊也有規定,兩年是成員駐足團隊的極限時間,兩年之後成員一定要離開,一則為了新血的再加入,另一則也是放手讓年輕人有自己闖天下的機會。

用「走訪第一線」找尋答案

「想要成為贏家,想要獲得真正好成績,你必須用對方法。一旦方法用對了,成功經驗即變成有傳染力的東西。」,作者把這句話濃縮成「生產力+創新=高績效」,而不是傳統的「生產力=高績效」。我們的團隊,從新成員的加入到企業訪視,都當成「創新」項目的重要由來,並進一步機制化。團隊內部,我和張獻祥討論出「走訪第一線」的企業訪視機制;在團隊外部也有另一種凝聚人心的作法。

自2005年開始,在謝金河先生的支持下,催生「讀者俱樂部」,以及組織給年齡五十歲以上讀者的「天使俱樂部」,成員多數是生活無此、對投資有濃厚興趣者。在作法上,用半年時間參加全球旅遊,半年時間專注於台灣投資市場。後者由我們團隊為他們研究投資標的,也就是經由企業第一線訪視所得到的真誠結論;前者則由我帶隊,至2004年底為止,我用16年的時間走過81個國家,其中52個國家,是在我46歲組成團隊以後才前往的。

旅遊,對我個人,是一種找尋答案的過程。例如我剛從中東的黎巴嫩回來,當時是為了尋找消失中的腓尼基人而上路,想了解這個以貿易立國、海商強權的種族為何會消失?當我站在戰後的黎巴嫩街頭,看不到任何戰後的廢墟,只有西方經濟崛起的速度,這種屬於腓尼基人快速、靈活的特質,不僅在黎巴嫩人身上,也出現在台灣人身上,台灣的中小企業主正扮演著東方腓尼基人的角色。

在這一趟最近的旅遊中,因為看到第三世界的經濟社會變遷,2004年飆升的國際油價、原物料,讓這些國家的整體消費力大幅提升,應該是台灣次產業族群企業的重大商機,包括汽車零組件、端點銷售、安全監控、學名藥業,這些成長中的新興市場,需要因地制宜、經過微調的「今日特餐型」產品,多數具備量少、樣多的特性。和我同行的團員們,也都看到了潛力商機,相信對他們爾後的股票投資,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投資還是得看自己做功課,多花點心思才能股海撈珍珠,自己功德,自己修。「數字+願景+夢想」,是我認為觀察產業投資的三項基本標準,拚技巧的「投資匠」或可在股市中勝出,投資人還是必須加入全面關照與獨立思考,唯有調整出活用心靈的「投資禪」,才能成為浩瀚股海中的清醒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