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你不可不知道的一件事
成或敗,就看你抓不抓得住這唯一的精髓!
2005-05-26 /  6136  0
收藏本期

透過腦的分析,了解員工特質

簡介

吳恩文
政治大學新聞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畢業。曾任台視記者、東森電視台新聞部副理及主播,現為吳恩文國際媒體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著作有:《給我熱情與正義》、《青春正當紅》及《青春活力鮮果汁》等。

很多人在小學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念起來特別容易上手,但是要是碰到不感興趣的學科,花上數倍的時間,進展卻有限。其間的差異,可能來自於你對某一學科與生俱來的天份,也有可能來自於你的學習經驗,特別是你對某一學科的老師有好感,或是那科的老師特別會鼓勵人,往往這門學科你學來都會特別得心應手。

同樣的狀況應用在企業管理上道理也一樣,如果幸運碰上了卓越的經理人,他懂得你的優點,並善用你的優點,那麼你的表現就會如虎添翼;反之,如碰到挑剔的經理人,只知道挑員工的毛病,那麼員工光為了應付上司的刁難,就疲於奔命,又何來氣力追求成長。

八成員工有志難伸

這樣的道理人人都知,但是要貫徹到底,卻是難上加難。一旦當上主管,多數人都會遵照管理學的教義,開始「樹立典範」,並要求屬下一一遵辦,如果出現不同的聲音,就設法壓制或是疏導,以為這才是追求成功之道。實則不然,且還適得其反。根據文中引述的研究,只有 20% 的人自認為可在現有職位上發揮所長,其餘 80% 的人則認為,在工作崗位上,他們很難貢獻自己的所長,顯然要碰到一流的經理人難度很高。

那到底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的經理人呢?我很贊同本文作者馬可思,巴金漢所言,並簡單歸結,我認為一流的經理人眼中看到的都是員工的優點,二流的經理人卻只看到員工的缺點。因此,要做一個一流的經理人,一開始就要抱持著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的想法,相信所有人都有其優缺點,並將氣力用在如何協助工作夥伴及自己「隱弱揚善」上。

另一個企業在追求成長中常見的迷思,則是組織到底要由卓越領導人還是卓越經理人來帶領,比較能締造豐功偉業?這個課題也是自有經理人以來就爭論不休,我認為這並沒有定論,端視企業所處的狀態和所面對的競爭環境而定。如果在企業草創期,可能具有規畫事業藍圖的卓越領導人較能鼓舞士氣,往前衝刺;但是等企業進入穩定期時,此時有一個可以洞悉員工優缺點、知人善任的卓越經理人,可能對提升企業戰力,較有貢獻。但是其實卓越領導人和卓越經理人的存在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只要各司己長,之後再透過完善的溝通,將有助於企業發揮一加一大於三的奇效。

善用員工由腦下手

雖然我很贊同馬可思,巴金漢所引述的理論,但是我想很多人對如何找出員工的優缺點,卻依然覺得很棘手,於是有很多經理人企圖透過星座、血型、命盤,來了解自己的員工,甚或有經理人在招考時,也會將對方的星座、命盤和自己合不合,納入考量。上述的方法雖然可行,似乎較為欠缺理論立基,而且看法也過於單一。為了在員工與經理人之間建立可以相互溝通的橋梁,企業需要引進更為專業的工具來協助,此時或許 HBDI 學說(赫曼全腦優勢發展工具)正好可以補足中間的不足。

所謂 HBDI 學說,是從人的思考特質來組合全腦優勢,針對人的思惟偏好、行為風格、能力做深入分析,經歸納後,將人腦細分成 A、B、C、D 四個象限,A 腦管的是邏輯,以目標導向;B 腦著重程序、形式,凡事就按部就班;C 腦重感覺,一切思緒以和諧為依歸,以人為本;D 腦重創意、自由。人在碰到工作、情境、壓力時,大腦就會依據自己的思惟及偏好,作出抉擇。一般而言,只要大腦具備某一特質,就會擁有該類思考模式。舉例來說,理性思考的人,就擁有 A 腦;熱情洋溢的人,就擁有 C 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只具有單一象限的思考模式,透過學習或是不同的人生經驗,多數人的腦力都呈跨類組合,亦即呈 ABCD 腦的自由組合型式。如果 ABCD 腦都很均等,就叫做全腦,不過屬於全腦的人並不多,多數人的特質都有強弱之別,而且在作決策時,都是用第一腦、第二腦就下決定了。

一言一行透露玄機

就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朋友聚餐,對方問你想去哪裡吃,如果是 A 腦思考的人,可能會問有哪些人要去,如果是和大老闆吃,那就要講排場,如果是朋友聚餐,那就隨意即好,價格最好不要超過五百元;如果是 B 腦的人,可能會問有多少人去,其他人想去哪裡,去之前要不要先問問大家,投票統計一下;如果是 C 腦思考的人,則可能會回答,吃什麼都沒關係,只要大家開心就好;但如是 D 腦思考的人,則會說上次已經吃過日本料理了,我有個新點子,可以試試看 PUB 嚐新,那裡的 BAND 不錯,大家都沒去過,可以試試。

上述的例子有點簡略,卻也透露出不同頭腦思考的人,對於事件發生時,所產生的不同思考邏輯。如果深諳人腦的象限分類,經理人就可以由員工的言談舉止,來了解對方的思考邏輯,並進一步用對方可以聽得懂的語言和對方溝通,這樣就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說和 A 腦的人溝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訴之以理,在溝通前最好能將討論的事務詳盡分析,並利用數字呈現分析的結果,來說服對方;但如果面對的是 D 腦的人,那你可能在溝通時要多點創意,報表最好多用點顏色,這樣一般都會比較有賣點。

正由於屬全腦的人並不多,多數人的腦力都有偏廢,在和對方第一次交手時,專業的經理人都會仔細觀察交手對象一言一行,並記錄對方對於突發事件的直接反應,之後再予以歸類,簡略記錄對方是 CA 型的人,還是 BAD 型的人,其後再據以作為日後和對方溝通的籌碼。別小看這個簡單的動作,他可是可以協助你知己知彼的最佳工具。

全腦企業競爭力足

同樣的理論,除了用在人際往來外,對於企業也意義重大。雖然全腦的人不多,但是對企業經營而言,卻是缺一腦不可。以我最近輔導的一家直銷公司為例,他的員工多數是 A、B、C 腦,卻獨缺 D 腦,正由於長期以來,這家公司的員工都習於和 A、B、C 腦的人共事,碰到 D 腦思考的人,多數的人都不習慣,甚或會產生排擠的心態,認為對方老是出些怪點子,結果雖然該家公司有改革的心,但是卻始終未見長足進步。透過 HBDI 解析後,多數員工對於其他員工所具備的特質已有約略了解,連帶對於和那些具有和自己不同特質的人也比較有同理心,在溝通上,自然顯得順遂許多。

就企業經營的需要而言,企業成立前五年,由於亟待建立規章,需要較多具有 A、C 特質的人,但是等到企業營運邁入坦途,此時則需要加入具有 C、D 元素的人。但是要建構一個全腦的企業並不容易,如果冒然引進空降部隊,恐將引起企業內部不必要的紛爭,此時建議公司可以考慮既有的員工,從中挑選也具有 C、D 次要人格特質的員工,來從事轉型。由於這類員工原本就具有從事新事業所需的思考模式,在轉型時,難度較低,如經檢視發現既有員工並不適於轉型,此時也可以考慮採策略聯盟或是外包的形式來補企業既有的不足,讓員工習於和具有不同特質的人共事,之後再視需求,慢慢再做轉型也不遲。

知彼之後才能解己

老子曾說過:「知人者,謂之明;知己者,謂之智。」如何做一個知己知彼的智者,正是 HBDI 企圖解開的謎團,也是卓越經理人的必修學分,當然 HBDI 只是一項工具,在應用上,雖有其高深處,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你了解自我和人我,但仍然有其限制,因為人會隨著環境改變或是透過學習,有可能轉換他既有的思維模式,所以光是做到知彼知己是不夠的,如果可以,還必須進一步做到成功學大師史帝芬,柯維所述及的成功的七種習慣之一「知彼解己」。

柯維將傾聽細分成五個層次,從層次最低的聽而不聞,一路推升到虛應故事、選擇性地聽、專注地聽到,以及最高層次的同理心地傾聽。這裡強調的「同理心地傾聽」,指的是不僅要理解對方的語意,還要進一步攫取對方的語調、肢體語言,此外,最後還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唯有全心全意、不含自我判斷的溝通,這樣才能真的抓住對方的內心轉折,也才能據以作為彼此共事的依據。

老子、柯維的成功學、HBDI,甚或本文作者所述及的卓越管理之道,雖是來自不同的學說,但是追根究柢,最終卻是殊途同歸,無不將成功的終南之徑指向知己知彼。顯見,要做一個卓越的經理人或是卓越的領導者,花心思在人身上,應該都是最值得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