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單期簡介
怎麼找出A級人才?
人力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但往往是績效最差的資源!
2005-07-14 /  6872  2
收藏本期

簡介

吳炳耀
中原理工學院工學士,英國萊斯特大學企管碩士。長期擔任在台外商人事主管,歷任美商台灣雅聞工業、美商台灣美寧工業、美商台灣柏恩氏電子公司、台灣美國運通公司、KGI中信證券(股)有限公司等。在人資界領導社群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也出任理、監事。具有專業講師身分,企業授課議題包括企業選才與用才策略、領導與統御、薪資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認證班課程等。

從「人事室」到「人資部」的意義

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在國際上的企業管理,等於和財務募資、大宗物資、運籌後勤等,都同樣屬於必要的管理範疇,相關的專業書藉琳瑯滿目,連月刊、雜誌的人氣指數都節節攀升。台灣企業的管理能力並沒有與國際脫節,跨國通路布局、中衛工廠體系完整、零件庫存精打細算,唯獨對於人力資本、人力資源,至今認知曖昧,從人資衍生的「人力」(workforce)則處於學習的初始階段。

不能只換部門招牌

在人資界工作20多年以來,個人的多數時間都在外商駐台機構工作,很幸運地能夠緊跟著國際企管界的新知學習。今年出書倡議人力計分卡的學者們如:Mark A. Huselid, Brian E. Becker, Richard W.Beatty,歷年出版的人資相關著作,業內人人必讀。雖然如此,我仍然無法跳過「身在台灣」這個事實。台灣在地企業對人資、人力的看法與作法,至今仍受傳統的影響,即使導入各式管理的新方法,應用起來也顯得困難重重。

把「人事室」改為「人力資源部」,就是一項實證的觀察。跨國企業向來在內部成立HR資源部,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人力資源部,由人資背景的專業經理人,統籌企業組織的「人力」,包括職工才能配置、人事升遷、薪資福利、教育強化等。在台灣,看得到在地企業的內部也成立人資室或人資部,其中不乏是早年的人事室改隸,以因應新世代,換了塊部門的招牌。

從專業的嚴苛角度,這些本土企業確實僅是「換了部門招牌」,實際工作仍然是人事相關的行政工作,例如員工請假、獎懲辦法等,完全碰不到人力的布局策略、員工提拔、專業培養等。因為這些都屬於企業創辦人的權力範圍,或是由家族企業掌控一切,人資部門的主管幹部就是自己人,無法客觀地執行職務表現的評量。人資考核最怕的是主管的主觀看法主宰一切,要除去這個業障、降低主觀的錯誤判斷,最佳的方法就是導入制度,而且是多重的制度進行交叉考評。

設計多重制度交叉考評

人資相關的理論上,例如員工滿意度、高階主管的領導統御、360度評量法,外商公司都已普遍採用,本書作者們也再度提及。百事集團的實際作法,是每兩年在各地分公司舉行組織健康調查,每位員工、經理人都一起填寫調查表。在共計100多道題目中,涵蓋員工對主管領導統御的看法、產品的認同度、員工的工作環境、職涯規畫看法、工作滿意度、薪資福利等著眼,以統籌交叉問題、不記名的方式進行。這份調查本身也是一種多重的交叉人資考評。

負責執行的人資部門,等到整理全部調查表,並分析完畢後,會與其他分公司的調查結果做個比較。舉例來說,其中的員工意見和紀錄,列為高階主管的考核標準之一,如果分數不佳,主管則會有被質疑,為什麼不能創造出讓員工滿意的環境,或者被詬病不擅領導、無法協助員工等情事。一旦出現這樣的結果,公司除了對該名主管的個人能力產生懷疑,也會慎重考慮:主管是經由人資考評挑選出來的A級人才,為什麼實際表現不能符合公司的目標?這對公司的長期營運可能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360度評量的作法,是讓公司的客戶、同事提出今年需要改進的目標,等到明年同一時間,再來檢視是否有進步或已達成目標。在理論上,這是找出組織裡具備高潛力人才的方法,至少是B級人才當中較優資的人,可以進一步進行培養、補強。

一般國際級企業,評量適合擔任主管的A級人才,必須具備領導與統御能力、追求績效成果的能耐、資質與實力等個人條件,以及人際關係互動EQ。最後一項要求,是要能夠啟發員工部屬的潛在能力,而且要有能力教育員工部屬,在企業內形成完成發展目標的普遍共識,朝向樹立企業文化的標竿。這是一種Job-Owner的高標準,若是主管達不到企業預設的目標,就要負起全責。

合唱團該用誰的主調來唱歌?

回頭來看台灣百事食品,由於公司發展歷程先是外商和在地企業合資,之後再回歸外商管理。不要說人資制度前後差異,企業文化都難以統合,加上產品製造在南部工廠、行銷部門在台北,一個是純樸的鄉下環境,一個是主打城市消費者、年輕世代的多變社會,其中還需要融合負責業務的各地代理商,國際化、在地化、地方特性都要採用一致的管理制度,整合就是一項極大的工程。

台灣百事食品公司的前身是統一百事食品公司,當時統一企業和百事國際集團雙方持股各半,技術方面由百事國際集團提供,經營則由統一企業掌管,為了在地化,百事行銷國際的Lay's系列薯片,在台灣掛名波卡洋芋片。2001年經營權完全回歸百事國際集團,成立台灣百事食品公司,主要部門有服務部門和製造部門,前者又分為行銷和業務兩大類。

由於商業模式屬市場上強勢的部分,所以台灣百事將總部設置在北部,藉由台北資訊發達以抓住商機,善用當地人才對商業的敏感度作為觸角。至於製造部門,則延用當年統一百事的工廠,設置地點在台南,一方面是台南的田地較多,可以培植出Lay's樂事薯片所需要的原物料;另一方面借用當地人敦厚質樸的性格,為台灣百事管控出品質精良的產品。

因為部門的極大差異,員工對於企業文化的學習能力也不相近,公司對於人才分級的評量很傷腦筋,外國人資顧問來台實地訪談後,也評論說,我們像是3家完全不同的公司,掛在同一行號之下。舉個很小的例子來說,公司內部的人事通告,經由書面通知、電子郵件發送、公布欄公告等管道傳遞給員工,北部員工普遍即時接收到訊息,而且主動交換個人意見,甚至回授給人資部門作為參考;南部員工則常常視而不見,尤其是統一百事時期的資深員工,沒有意願詳讀公司提出的書面資訊,等到內部會議或勞資協商時,總是搪塞說,「以前沒有聽過」、「第一次看到」之類的話。

怎麼讓員工把話聽進去?

身為人資主管,對於這類資深員工的反應,是工作上很大的打擊。這個月就發生一件血淋淋的個案。為配合事業集團全球薪資的整合政策,台灣百事重新調整薪資結構,原本1年核發薪資13個月,其中1個月為年終獎金,改為核發12個月,將年終獎金分別融入在1年12個月的薪資裡面,自今年3月起改採新的薪資結構。部分工廠員工認為,「公司事前未與勞工溝通」,因而向台南市政府調解委員會要求調解。

這與事實未盡符合。人資部門一而再地發出通知,而且開會解釋公司的新制度,說明的重點有兩項:

薪資採單一薪奉制,沒有所謂的每年固定調薪,而且年資也不等於加薪的保證。

以績效表現作為薪資給付的核定標準。

這樣的調整,一則向全球性制度靠攏,一則也是國際間人力評估的趨勢,都是本書作者強調的人力評分卡的過程。但是大部分已經習慣舊制度的南部員工,幾乎不願接受,召開說明會邀請他們參加,還要另付加班費。說真的,若是公司方面付出加班費,能讓這些員工從10句中聽進去3句,也算功德圓滿。問題是,公司後來認為沒有額外付錢的必要,開會也沒錢可以拿,大家都不來了。

南部員工資質並不差,性格也相對樸實,願意相信他所認定的對象。在不能接受公司新制度的情況下,凝聚人氣的在地意見領袖組成工會,成為資深員工授權與公司進行溝通的窗口。工會幹部也是公司的人才,在工作上有機會成為重點培養的人才,問題是他們願不願意戮力晉級、通過人資考評,跨過成為核心幹部的門檻,全都視個人的意願而定。人力資源制度做得好,企業組織有機會運作完善,但若是居中的成員不願投入、也放棄溝通,那麼再好的制度也不靈光。這是我2年半前從台北南下任職至今,最深刻的體悟。

重在輔導,不是管理

人力計分卡的理論很好,能否實踐、如何落實,其實是維繫在全公司員工。員工本身應該了解下列情況:1. 個人現階段的弱點,如何加強改善?2. 工作上是否有前途?3. 如何與主管幹部進行溝通,以凸顯個人能力與質資條件?員工要能把公司賦予的任務,百分之百地達成,甚至超出預期的目標,才是達到所謂人才的標準。

企業的人力發揮,從理論到執行,中間的過程是關鍵所在。最適當的作法不是「管理」,而是「輔導」,這正是本書作者最後強調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