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達人致富學
靠你的專業享富人生
這是個比專業、比內行的年代,人人都有專精的領域,但有些人懂得將自己的專長與經驗包裝成產品及課程,還會架設部落格、寫文章出書、做廣播節目、拍攝影片,然後靠著這些工具創造龐大價值,賺得千萬財富!
參見原書網址
2011-08-31 /  7106  1
輕鬆聽大師
媒體創意人 俞國定導讀
收藏本期

創業心法17訣



《大師輕鬆讀》No.261

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經可以讓人建立並經營個人的「隨身企業」,也就是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在世界上任何地點經營網路事業;甚至可以在從事正職工作、擴展職涯,或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的同時,另外成立、發展和經營隨身企業。

最大的關鍵在於運用網路來研發和銷售資訊。世界上每天都有人花大筆金錢購買所需的資訊,找出大家願意付費取得哪些資訊,然後規畫出他們搜尋已久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就有機會賺得非常可觀的收入。心動了嗎?從17個創業心法先做好準備,再以7個步驟落實創業構想。找出自己擅長的利基市場,利用網路名單業者寄發資料,協助別人解決問題,逐步與顧客建立信賴關係,然後重複此一模式,便能源源不斷地坐等獲利!

建立個人隨身企業的7大步驟:

1 選擇自己熱中的利基

2 找出這個利基中的急迫問題

3 提供自創解決方案,用以交換名單與電子郵件地址

4 接洽名單擁有者,請對方發送解決方案

5 找出更多問題,想出更多能銷售的解決方案

6 持續與顧客和事業夥伴建立關係

7重複此一循環,以建立多個被動收入來源

關鍵思惟


「隨身企業是一套創業方法,用來創建在家中或任何地點都能經營的網路事業,而且幾乎可以完全自動運作。選定利基、蒐集名單、建立關係,然後解決問題,再將解決方案銷售給名單上的顧客。大多數人賺的都是主動收入,從事一項工作、領取一筆收入。隨身企業這套方法的基礎則是被動收入,做完一次工作,便可以一再獲得收入。」──作者歐布萊恩


.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

被動收入是一種持續性收入,即使不再工作,收入仍能持續增加;例如經營公司、投資理財,或直銷傳銷的收入。不論是《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或是《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作者哈福.艾克(T. Harv Eker),都一致強調被動收入的重要性。有錢人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思考模式,在傳統觀念下,一般人所追求的是穩定的單次收入,也就是付出的努力得到相對應的回報。但是在有錢人的思維模式中,固定的收入雖然穩定,但是穩定的低收入絕對無法成功致富。所以他們轉而尋求能持續產生的被動收入,就像是歌星或是作家,只要專輯或著作能夠暢銷,每加印一次就有多一次的收入;無限地加印下去,便可以無限地得到收入。

有錢人都知道被動收入才是致富的關鍵: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發明了視窗作業系統,隨著軟體銷售額不斷提高,收入也相對不斷地累計;《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創作暢銷小說,豐厚的版稅和電影版權的收入,使她成為全英國最富有的女性。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現金流,當現金流向資產,未來就能為人們創造更多的被動收入;當現金流向花費,也就是負債,就會讓人們產生更多不必要的支出。一般人的收入之所以有限,是因為他們大多數的收入都是靠時間及體力直接創造的主動收入;由於時間和體力往往有所限制,所以相對創造的財富也就有限。相對來看,有錢人的思維模式則完全不同。他們不斷致力追求間接的被動收入,像是靠錢滾錢的投資利得。
.網路創業家(Internet Entrepreneur)

創業不一定要有雄厚資本、多方通路,在科技的助力下,以往的創業模式開始轉變。顛覆傳統創業模式的網路創業潮早已成形,並造成巨大影響。而主導這股勢力的族群,主要年齡層也日趨下降。

最成功的案例便是被Google出資16億5,000萬美元併購的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是從臺灣移居美國,在伊利諾州立大學香檳分校修讀計算機科學。他於eBay網上付款公司PayPal 工作期間,認識查德.賀利(Chad Hurley)和喬威德.卡林姆(Jawed Karim)。3個人靠著一個簡單的觀念,用不到2年的時間創造了16億5,000萬美元的財富。在一次私人聚會當中,陳士駿拿了V8攝影機拍下了聚會的經過,但是卻不知道要如何在網路上與別人分享。幾個人就在查德.賀利家裡的車庫,搭設可以在網路分享影音的伺服器網站,並且取名為YouTube,也就是「你的電視機」的意思。不僅可以在網路觀看,還能提供網友下載收藏,因為想要把影片與別人分享的簡單動機,領導網路影像革命的影片分享網站因此誕生。

社群網站Facebook則是在2004年的哈佛大學宿舍創立。2007年微軟投資2億4,000萬美元取得部分股權,證明Facebook市值高達150億美元。網站創辦人馬克.朱克柏格(Mark Zuckerberg)、休茲(Chris Hughes)、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設計Facebook的時候,還是哈佛大學的學生。網站的源起是因為其他同學認為「在哈佛裡,人和人之間相當冷漠」。朱克柏格並不認同這個說法,想要建立一個「線上名錄」(online directory)來加以反駁。主修電腦學和心理學的2年級學生朱克柏格,只花了大約1個星期的時間設計程式,就在哈佛上線運作他的網站,取名為The Facebook。後來朱克柏格覺得有必要設立一座內容更為豐富深入的網站,把整個哈佛校園串連起來。網站正式上線時大為轟動,超過一半的哈佛學生都登記加入會員,還將網站擴張到其他學校。此後The Facebook的故事不斷地被媒體報導。2005年時,網站名稱從The Facebook改為facebook.com,並且被看好有潛力成為下一個Google或者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