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成功
單期簡介
理財不怕馬後砲!
真心要致富,為時永不晚!
參見原書網址
2005-04-21 /  6024  1
收藏本期

大器可以晚成,但愈晚成本愈大

簡介

陳碧慧
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歌林音樂出版部,新店工商婦女企業管理協會執秘,從事保險業達十八年。

理財行為和經濟發展,互為表裡。低度開發國家,人們為了溫飽而終日打拚,像早期的台灣,一塊地瓜可以熬過一餐的情況下談理財,套句阿媽的話:吃飽太閒。一旦國家愈開發、經濟愈成長,國民平均所得愈高,也有機會從接受教育中,得到更多新知識,市場面自然就會出現理財相關商品,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選擇,今天的台灣就是如此。

相較於作者巴哈身處的美國,人們的理財思惟、金融市場,顯然遠比台灣來得進步與成熟。在出版過多本理財聖經之後,巴哈在新書上提出「理財不嫌晚」的論調,除了揭示理財行動的普級化,也應該從美國社會的高齡化、長壽化思考,造成退休後的老年期可能與工作期間一樣的長久,凸顯出作者提倡的老年理財,具有銷售賣點。

台灣也開始步上已開發國家的後塵,大家退出職場的年紀約在65歲,退休金成為主要財源。然而七十多歲還手腳靈活到處走動者不乏其人,為維持過往年輕時期的消費水平,包括每年出國旅遊二次、每週固定上館子打牙祭等,金融業界曾經粗估,需要大約新台幣3,000萬元的資產,而且不能都是不動產,必須多數是現金部位,儲蓄在金融機構或易於變現的理財商品。

此外,慢性病醫護支出是高齡者最大的開銷,以美國為例,一年平均花費在5萬美元以上,折換新台幣約160萬元,一般財務規畫專家把這項支出視為必要納入的風險因素,無論是購買理財商品或是投資目標的設定,都應該謹慎計算。然而,也不是說3000萬元加總160萬元後,得到的金額數據就是老年的最高保障,還有更多無法預知的變數,都會干擾完美的規畫。

連國際級的財務專家,都認為綜觀人生的理財規畫(Life solution)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一般的你我。可是,矛盾的是,專家又會對我們喊話,「理財是自己的事,唯有自己最清楚個人的需求」。當作者巴哈說「晚起步、終致富」時,令人想起「遲到,勝於未到」的銘言,誰都不知道自己會活到幾歲的我們,不得不正視,年紀再大、起步再慢,也還是有理財的必要。

複利魔術

理財,其實是一場持久賽,跑百米的衝勁或許只能照亮人生的某一階段,或許就是作者所指的那些可以「快速搞定」的人和作法,絕對不能當作老年的依靠。既然是需要有跑馬拉松的體力,一定是年紀愈輕、愈能負荷長期的挑戰;也因為接受過訓練,而培養出更好的實力,足以應付更嚴峻的環境。但是,和一般隨意慢跑不同的是,馬拉松賽是要設定終點、有目的地,一如理財的規畫也是要有目標,這個目標除了必然的人生終點外,可以思考成投資報酬率的設定,例如說,加總個人的所有財富來源為a金額,預計20年內有5%的報酬率,期間無論採用哪一種投資工具、或是對風險因素的應變作法,目的都是要在20年後獲得b金額。

在此,b金額並不是a金額乘上5%,而是以20年期推算,以複利方式估計。b金額倒底有多少?我們常用諾貝爾獎金的實際經歷為例,1896年間諾貝爾委員會發現,基金存額剩約3,100萬瑞士法朗,無論如何節省都不可能因應逐年頒發的高額諾貝爾獎金,甚至一般行政支出都有透支之虞,於是委員會著手邀請專家為基金理財,其中最主要的改變關鍵在於複利計算的制度設計,自此大幅改變了諾貝爾獎基金的部位,不僅至今仍能年年頒發世界大獎,而且截至2003年基金規模更成長至28億7,100萬瑞士法朗。這就是複利效果的驚人,b金額會是多少?當然是超出你我的想像。

作者也提到「拿鐵因子」的例子,建議當下就改掉每天花5塊錢買一杯雙份拿鐵的習慣,以投資報酬率10%和複利估算,40年後就會多出「$5,691,672」。這筆高達五百多萬的錢是自己省下來的嗎?答案當然不是,而是理財習慣+時間+複利效果所加乘創造出來的。

所謂的「雙份拿鐵」,在台灣可能不是太容易想像,換成行動電話費來談,就更快進入狀況了。現在的台灣人,還有誰不用手機?使用二支手機的人也比比皆是,每月支付超過1,000元的話費,似乎也都成為「正常開銷」。這1,000元對一般商務人士來說,可能可以換到上百萬元的訂單、搶救一筆原本會流失的生意,投資報酬率當下就可以計算出來。對一般上班族或年輕人來說,平常手機只是用來聯絡朋友、沒事哈拉,這1,000元的支出不就是那杯5塊錢的雙份拿鐵?

年輕人減少行動電話費的開銷,就能換到年老時的海外旅行費用,這不是想像的場景。每天減少不必要的小錢,及早讓儲蓄行動進入自動化累積,才有機會一輩子「平均」用好、吃好。這個觀念,現在的台灣年輕人比較缺乏。

循環利息制度一如複利,只要一經動用,還款期限愈長、產生的利息愈高。年輕人的職涯原本就變數很高,一旦固定收入不穩定或改變,勢必無法正常還款,不能即期還款的因應就是申請展延,或是整合卡債搬到其他金融機構,一延再延、搬來搬去,結果呢?負債永遠高過儲蓄。典型就是作者在最開頭時所指責的「那些在30、40、50或60歲前,一直沒做好退休規畫的人」。

國稅局是你的大股東

年輕時期的儲蓄,一方面為了及早開始理財的行動,另一方面是要厚實年老退休時的個人財富。屆齡退休時,一般個人可以擁有的財富,來源有四大項:

1個人儲蓄

2企業提撥的退休金

3政府社會福利金,如勞工保險、福利金等

4人壽保險

前面提到的,退休人士在台灣社會要維持一般消費,必須累積3,000萬元的資產。在理財規畫上,可以把這3,000萬元當成目標,分析個人在四項財富來源上可能的獲得,或許第2、第3項不是個人可以左右,但第1、第4項絕對是個人可以主宰。作法上,運用前述的複利原則,及早把能力所及的財源集中在一個桶子裡,例如省下1,000元的行動電話費就是很好的開始,可以存在銀行戶頭、可以當作分期基金購買、也能買一張保單,善用市場上的健全投資工具就對了。

然而,現實的是,這個桶子不會是完整無缺,甚至說,這個桶子的缺口漏洞還不少。舉凡投資失敗、意外大筆消費、不可測的職場與經濟景氣等,這些就是所謂的投資風險變數,都會使得桶子積蓄財富的水位和速度,遠不如預期。為了不讓財富從桶子不經意流走,應該養成定期檢視桶子的情況,必要時進行項目或報酬率目標的微調。

一般人以為檢視的動作,就是評估一下各式投資工具的短期獲利。但以現階段全球經濟的激烈震盪,短期投資報酬率不會好看,像台灣股市已盤整三、四個月,多數證券分析師對於盤勢沒有驚喜。然而,看長期報酬率,多數投資人又沒有耐心,因此我比較鼓勵以保險商品作為長期投資工具,交給保險公司精算,既能真正保本、又有複利的驚人效果。

這桶子還有一個大漏洞,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那就是向政府繳納的各式稅金,其中又以所得稅、遺產稅為最大宗。賦稅制度的設計,並不是要挖空人民的口袋,各國也都允許透過理財的方式,進行個人財富的管理,在合理範圍內不減損個人的權益。有朋友同時間買了三棟房子,很高興個人資產增加了,可是他卻沒有同時規畫所得或贈與的部位,一旦不測風雲或稅基嚴格計算,他的三棟房子必定會被課徵繳納高額稅款,國稅局成了他個人資產的最大股東,拉遠了他與退休理財目標的距離。科技名人溫世仁遽逝,繳交近40億元的遺產稅,他在世之時管理企業、打拚股東獲利,卻一定沒有想過,國稅局才是他最後的、最大的獲利者。

「時間」是人生理財規畫的關鍵

保險商品是公認長期且穩定的投資工具,仍然有消費者卻不認同。其實,有時候即使有客戶想以此作為退休理財工具,保險公司仍抱歉地將他推出門,理由是「個人條件不符」。身邊的一位朋友就是典型例子。平常怎麼說服他都沒有用,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在餐廳心臟病發。從醫院急診室回家的路上,腦子裡浮上「是不是該買張保單?」的念頭。當我接到他的電話時,換成向他say sorry,「對不起,你已經沒有健康的身體了。」

就此言之,年紀愈大、愈不可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行將就木之日愈近,愈不能享受到複利的驚喜效果;愈慢開始節省不必要的開銷,愈不可能有機會在未來輕鬆度日;即使懂得以贈與、信託手法來避免國稅局成為個人資產最大的股東,也要在死神招喚之前的六個月做完。這告訴我們,時間,是退休理財的最大挑戰。時間不會停下來、人會一年年地老去,年紀愈大才愈想要開始退休理財,不是真的不可以,而是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太高了。


官網獨家
【輸入優惠代碼master300】新訂1年方案,立即省下300元➤活動至2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