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單期簡介
31,000個基因的震動
一旦DNA應用研究發展成熟,全球經濟運作模式全盤改觀。
2005-01-27 /  5692  1
收藏本期

生技價值認定有待考驗

簡介

林衛理
東海大學畜牧系畢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生化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後研究。目前任職的台灣工銀科技顧問公司,是少數至今仍持續投資生技公司的創投單位。多年來任職過中國化學研發處、中華開發海外部,兼備生化專業與企業投資的雙重關鍵背景。

這真讓我驚奇的一本書,在周遭環境對生技業近乎放棄的今天,仍然詳細地從史觀整理到商業模式,書中提到類似「研究者已經發現,全世界總共只有18種MtDNA」的最新資訊,連身在業內的我都是第一次聽到。

從2002年至今,生物科技成為創投的冷門股,在美國那斯達克股市上市的新公司,股價頻頻跌破承銷價。一度當紅的「基因治療技術」,也就是本書作者吉娜.史密斯分析的核心議題,從1989年通過第一項技術突破,截至2004年7月的統計,沒有一項新產品問世,甚至只有1.7%的技術可以達到新藥出爐之前的phase III(臨床實驗第三階段)。唉,研發界就連這樣的臨門一腳都踢不好,就不要怪資本市場對他們的失望了。

生技產業的各自表述

生命科學產業可分為製藥、生技、醫療器材三大類。其中新藥研發公司,因技術層次較高,產品市場規模大、利潤高,是生命科學產業主流,也是投資者最愛。然而,適合投資的新藥開發成功個案並不多,即使國際上真正的好案子,台灣的創投業也不一定有機會參與,因此多數在地的創投業界把眼光放在國內個案。綜括來看,國內號稱為生技產業的公司,家數在1,200家至1,500家之間,這是相當籠統的算法,其中包含賣白開水的(編注:指市售所謂的電解水機)、賣砂子的(編注:指廣告宣稱是微量元素,多數是把含有機體的砂子磨成粉狀出售)。

台灣的生技業類別,主要發展健康食品、中草藥、學名藥三類,醫療器材部分雖然與台灣專長的電子資訊業相呼應,惟已因政府規定,排除在生技業之外。歐美生技業著重的新藥開發,因為必須具備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以及最重要的「長久忍耐」能力:撐得住技術的持續研發、卻不見最後成果,台灣的環境都達不到那樣的境界,因此至今沒有一家公司以新藥研究開發,作為企業賴以維生的營運模式。

工業技術研究院因為擁有政府的資源,新藥研發的表現與民間企業比較不一樣。1月20日工研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公開宣布,完成「抗B型肝炎中草藥新藥BMEC-101」的先導藥物開發。經該中心初步試驗證實,BMEC-101無毒性,能有效地抑制B肝病毒的複製,預定在今年中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臨床試驗許可(IND),是國內新藥開發進程較快的個案。

以全球B型肝炎帶原者約4億人,5∼10%感染者會成為帶原者,根據工研院的統計,2003年全球B肝藥品總銷售額高達6億6千萬美元,而肝病向來也是國人健康的重大威脅。全民健康保險91年醫療費用統計資料也顯示,因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三種疾病就醫人數總計有75萬餘人,醫療費用總計約61億餘元,顯示市場的高度需求。

工研院的新藥開發能力,是奠基在科技專案的龐大經費支援,經由長期的人力與資源投入,建立起植物新藥開發的技術平台。該項開發案的民間合作企業三晃公司就表示,新藥開發「資金大」、「風險高」、「時間長」、及「技術門檻高」,即使他們只是技術移轉進行後續實驗、推動產品商業化等,都曾有過許多猶疑、掙扎。

就因為新藥開發擺在眼前的困難重重,國內生技業大量轉向進入障礙低的健康食品,甚或把中國人較為強勢的中草藥科學化研發,運用到保健食品。有人認為這樣的發展方向,根本不符合生技產業的高附加價值,可是就現實面而言,全球的急速老年化現象,健康食品市場加劇膨脹,不要小看一罐葡萄籽(編注:健康食品的當紅產品)才賣500元,加總起來也是驚人的銷售額。以日本為例,全年的健康食品銷售額遠超過新藥,若是加上老年照護所需的保健藥,必定穩拿生技業的獲利寶座。

基因治療技術一場夢?

生技業的核心技術來自於生命科學,1953年第一次發現的DNA,解釋了人類的基因群組圖譜,也自此確定基因體就此轉變人類社會、企業營運的關鍵角色。國內稍早的「羅倫佐之油」張家三兄弟個案,病灶就是來自於DNA結構,很多病患處於無法醫治的狀態,連美國至今都還處於臨床實驗階段,沒有醫生願意保證可以治癒。

作者在書中提及,「科學家已經找出人類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而且發現全世界總共只有18種MtDNA,表示所有人類都源自屈指可數的幾個女人。她們原先可能居住在非洲,之後再散布到世界各地」,這是生命科學領域很新的資訊,更加肯定DNA科技的確提供解密人類發展的前瞻研究,以反映出科學家自此放手讓DNA進入商品化研究的正確性。

1990年代末期開始的生物科技蓬勃發展,是當時的投資人聽信了基因對疾病治療的立即功效,美國人類基因體研究主持人柯林斯用「誇張的描述」這樣的字眼,說明他當時隱然看出技術與實務之間的落差。

大眾對於事物的熱中程度,總是在一窩蜂下被炒得更熱,生技業就是一度如此被資本市場所熱愛,投資人被「誇張的描述」所吸引,誤以為生技業就此跟上網際網路的「本夢比」。實際情況已經不是這樣了。台灣生技創投對生命科學產業的投資評估趨勢,受到2002年美國那斯達克股市沉淪,及2001年生物科技公司Imclone Systems內線交易醜聞影響,創投對生技公司的價值認定,從平台技術的實用性與創新性,轉變成對公司永續經營能力,新產品潛在營收與獲利能力的嚴格要求,甚至保守到要看標的企業手中的現金存量。

全球資本市場都保守看待生技業

此一現象不僅發生在台灣,美國的情況更是嚴重。美國那斯達克股市從1983年起,平均每3.5年會有一次生技公司掛牌申請首次股票公開發行(IPO)熱潮,至今已達6次,其中最後一次的IPO熱潮,自2003年10月開始,掛牌上市的生技醫藥公司,股價表現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一次。按過去歷史推算,過去每次IPO大門打開都會持續熱燒11個月,如今早已超過11個月的時間,成功掛牌上市的35家生技醫藥公司當中,竟有28家公司目前股價低於上市股價,法人投資者對生技公司的前景,實在太不確定了。

在以往,許多生技醫藥投資人會夢想,被投資的公司公開發行上市後,不久就能股票脫換成現金,賺取一至十倍的價差,這一波IPO開放期並沒有出現這個事實。美國華爾街如今認為,具投資價值的生技公司,最少要有一項研發中產品,已完成人體臨床二期試驗,以證明幾乎具有療效;或是研發中新產品是否已和世界級大藥廠簽訂研發或產品授權合約。這都是很現實的企業生存問題,檢視台灣的生技業界,符合條件者更少之又少。

一如前述的基因治療技術至今無法突破,美國投資人轉而把焦點集中在晚期生技醫藥公司。以美國Salmedix公司為例,該公司擁有三項二期人體臨床的新產品,原訂今年三月籌資美金4,500萬元,來自各國的主要創投業者,爭相把大筆鈔票送到這家公司門口,承諾總金額高達美金9,000萬元。台灣也有4家生技創投想要擠進這家公司股東的行列,卻沒有一家被Salmedix接受,台灣不僅生技業者擠不進國際俱樂部,連生技資金都排在後段。

政府的表態攸關生技業在台灣的發展

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應以扎實的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為根本,再藉由技術移轉、產品授權等方式,著重於新產品商業化研發。發展策略不應局限於所謂的「本土創新生技研發」,而是要結合政府與民間有限資源,以更積極,更活潑的商業模式,運用合資公司、併購、委託研究和行銷授權方法,快速取得全球新產品,創造台灣生技產業成功案例。

此一產業建構大略中,政府的態度及其政策規畫,深遠地影響未來的發展。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指出的「重新評估300億元生技大型基金(Mega Fund)之設立」,把國家資源集中在下列三項:1.技術扶育,以創投資金的功能,投資以及培育有商業潛力的創新技術;2.塑造成功投資案例,策略性透過國際合作及併購等方式,引進較成熟的生技公司;3.延攬及培育「生技產業經營及創業專才」,已提出明確的方向,預計今年6月將提出完整配套辦法。有心在生技業深耕的業者不妨參考一下,但是仍然無法解答台灣生技業持續摸索前途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