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單期簡介
順向操作,成長一飛沖天
抓住駕馭市場趨勢的竅門,獲利、成長——擋都擋不住!
2005-05-19 /  6201  0
收藏本期

中小企業面對長期趨勢的困境

簡介

林欣吾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業領域為產業經濟學、企業策略、賽局、內生成長理論。現任民間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研三所研究員兼所長,曾任台經院副研究員、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台大經濟系兼任講師,亦多次赴美前往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擔任交換學人,及華盛頓大學駐點研究。重要研究成果包括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公股釋出規畫顧問、群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業評估報告書,我國產業技術研發領域之經濟分析及科專計畫研發領域之經濟分析等。

如果股市是經濟景氣的領先指標,回頭看看近半年來台股大盤的表現,一直橫盤在 6,000 點上下,每天的漲跌點數甚至一度天天旋在平盤上下 10 點。就這一點來看,台灣經濟研究院每個月調查的製造業廠商對景氣走勢的判斷,應該可以解釋,為什麼對於未來半年景氣的預期,總是有多達 65% 的受訪者表示出「持平」的看法。

對於廠商的「持平」態度,換個說法,是表示「沒意見,不知道,再看看,或許吧」;用嚴苛一點的用字,應該是要說,「對於最近的未來,不抱持宏偉的期待」、「誰知道又會跑出什麼意外情況,來干擾經濟情勢」。國內廠商在這方面的心情,身處經濟預測研究機構的我,完全可以理解。景氣預測的觀察與研究,多以經濟相關數據,例如存貨、設備投資為基礎,針對短則三個月、半年,長則未來一至兩年經濟走向所作的研判。這樣的研判,固然對理財投資之金融商品的選擇,與廠商的固定資本投入決策有所助益,但是對於需要較長前置研發時間的前瞻技術研發投入決策而言,除了確定研發投入來源短期無虞外,對於長期整體研發布局的助益相當有限。

誰會贏在關鍵轉捩點

長期布局是企業發展依循的軌跡,密契爾顧問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唐納.密契爾,則提出會掐住企業主脖子的更嚴峻想法。他在擔任企業諮詢顧問時,起始點必定告訴企業主,「市場環境時常發生不可抗力的情勢」,大環境的朝夕易容,輕易就會導致營運環境出現不可逆轉的變化,唯有聰明面對突發的轉變,並且在此一轉捩點上作出有效的決策,才有機會逃離混沌,甚至期待能為企業帶來跳躍式的成長,獲利之豐擋都擋不住!

觀察國內的企業,特別是電子產業,許多業者都能夠透過其精準的產業趨勢觀察,發掘到新的獲利方向,整體企業的經營模式上,可以說「創新.創業」的含量不淺。多數站在趨勢軌道的資訊科技業者,也如願地前進到中期的發展目標。

然而,接下去呢?

可能是台灣廠商的企業規模有限,僅限於產業鏈比重相對低的區段,或者是企業從創業到立足的忙碌過程,忽略了下一波的趨勢已然到來,也無暇把能耐加以調整以順應新局。在思考的層次上,台灣廠商到不了密契爾所建議的「掌握突變,尋求突破」,反而多數是在此一階段陷入發展的瓶頸,坐困愁城,持續的成長因而受限。

無法及時反應景氣變化,顯然是台灣廠商的通病。前面提及,最近以來製造業廠商在判斷未來景氣時,無論是三個月或半年,廠商的態度多是持平,在我解讀上,其中隱含一項負面結果,那就廠商對市場的靈敏度呈現「停滯」。在此之所以不用「消去」、「減弱」來形容,是因為台灣中小企業的靈活素來在國際間聞名,他們對於市場改變的敏感程度,遠超過歐洲或美國的中小企業,因此個人仍對台灣中小企業具有信心,只是求好心切地認為可以更好。

「融合」是產業變化的新趨勢

廠商的市場嗅聞失靈,不排除是對更為前瞻的產業不明瞭。個人因為工作因素,有機會看到國際間的研究成果,特別是科技產業,藉由此文和業界分享,希望能為業者喚起智慧火花。從近期產業技術的發展看來,「融合」(convergence)已經開始浮現在諸多科技及產業技術的發展趨勢中。

所謂的融合,簡單地說就是由於跨領域結合所產生的新方向。就產業創新背後的趨力而言,融合基本上是相對於非連續的科技進步所呈現的現象。這種跨領域結合的趨勢,已經開始發生在新興科學的領域,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所提倡的 NBIC 新興科學發展方向(Rocoand Bainbridge, 2002)。此外,傳統與高科技產業技術的整合應用裡也可以看到,例如早期的數位控制工具機(CNC);以及無線通訊技術與資訊科技,在筆記型電腦上所出現的網路接取服務;更已經發生在諸多傳統產業提升附加價值的實際作法中,例如瓷器業者除了利用其既有的創意優勢及引進新材料外,還更進一步利用個人電腦中的軟體及相關配備,作為設計全新產品與提升效率及價值的工具;紡織業者也在利用奈米級材料以提升其附加價值。

這種融合的趨勢,雖然已經出現在新興科學、傳統與高科技產業的整合應用中,但是如果從長期產業技術發展的脈絡了解,融合之於驅動產業創新,業者必須了解的是,融合可能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再者,如果融合趨勢將成為驅動產業創新的一項重要來源,那麼左右政府政策合理化的思維又如何了?畢竟政府的最後決定影響到國家資源的分配,從業界的眼光追蹤,得到的結論會呈現特殊化的趣味。

對於全球科技與產業技術發展走向的觀察,以研究員的角度來看,有兩個相當重要的面向必須同時考量:一是涵蓋面的完整,一是關注的時程長短。這兩個面向,可以從兩種資料的蒐集與彙整中兼顧。首先,是近三年來全球主要國家與機構所進行的技術前瞻計畫成果;另外,則是在歐美等主要國家地區,所推動的科學前瞻與國家層級之關鍵科技發展計畫方向。

由於這兩種資料都已經屬於國家層次的考量,對於科技發展走向的考量,必然相對於其他資料來得完整,而且這些資料所關注的時程也多屬於中長期思考。所以,不論在涵蓋面的完整或分析時程長短的考量,這兩種資料的彙整都相當適當。研究機構經過全球資料的綜覽,所作出的結論建議,不僅已作為政府政策的建言,對於注重趨勢變遷的廠商而言,也是一項有價值的參考,藉此外部資訊作為調整內部組織的準則,以第一手掌握趨勢的潮流,是一個巨幅成長的重要基本策略。

彈性運作,突破框限

在此,從前述的宏觀論點拉回現實面,產業界要達成這項基本策略,企業組織不但必須是相當有彈性及足夠的能耐,還得有充分的趨勢觀察能力。美國企管顧問業介入企業諮詢時,會指出企業之所以未能成功利用外在趨勢,最主要的障礙在於組織內部的問題,多數是來自看法一成不變,對於因應挑戰跨不出去。本書作者密契爾執行長,建議以兩階段的流程克服此一障礙,簡而言之,是先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了解組織為何抗拒市場環境的趨勢),再談新的作法(發展新的組織習慣)。企業想要成長一飛沖天,必須不斷調整獲利模式與策略,以充分利用任何市場環境中的趨勢。這樣的企業成長快速,不只能勝過同業,還能大幅超前。

未來,是屬於這種快速成長的企業,因為不管未來如何演變,他們總是準備好要大顯身手。但是,言行至此,個人內心的質疑未能消去,有多數的國內企業,特別是資訊電子產業,固然已經有觀察趨勢的能力,卻受制於國外買主的主導力量,局限住了他們的組織與創新產品的發展空間。換言之,固然隨時調整企業的組織,以順應趨勢潮流,是一個巨幅成長的重要基本策略,但是對於國內占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問題的癥結點在於「有沒有足夠的能力,長期進行趨勢潮流的觀察」,而這背後的限制,主要是在於企業規模的限制。

綜觀言之,有部分的國內企業或集團的確已經有相當的能耐,的確也朝著「成長一飛沖天企業」的原則執行。例如台塑企業,幾乎就是一個落實成長一飛沖天的企業典範。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不同,面對趨勢改變時,問題在於是否有足夠的策略空間進行轉換。從台塑集團長期以來的企業布局,可以發現的確有著持續監視發展趨勢變化的機制,在集團旗下同時醞釀「創新.創業」機制,賦予企業組織運作的彈性。此舉的目的,初步在於防止即使趨勢發展都掌握到了,仍然可能存在的盲點,彈性的保留可以方便達到作者所建議的境界。

整體而言,或許是由於國內中小企業居多,所能掌握的資源與趨勢範圍有限,對於一些相對於企業營運範疇較為廣泛的趨勢觀察,根本沒有能力介入,所以也不會提供相關人才足夠的生存空間。長期以往,沒有足夠的生涯發展機會,與無法吸引趨勢觀察與分析人才的養成,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也難怪台灣的政府會比其他國家「熱心」,綿布導引企業發展的政策,介入經濟發展的動作頻頻。


官網獨家
【輸入優惠代碼master300】新訂1年方案,立即省下300元➤活動至2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