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EVA營利實踐手冊
破解異常會計手法之道
經濟附加價值(EVA)是企業能否創造財富的最佳、最直接的衡量指標,因為EVA把資金成本考慮在內,也能精準結合公司業主(股東)與經理人的利益,不致於被會計慣例和會計手法扭曲。
2003-08-21 /  8684  1
收藏本期

還原財報真相的 EVA 績效評估法則

簡介

吳琮璠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MIS 博士,現任教於台灣大學會計系。學術專長:會計審計學、策略成本管理、財務分析、資訊管理及電腦審計。

解讀 EVA:這是一種挑戰傳統會計方法的調整作法,在恩龍(Enron)事件之後,更加凸顯現金流量在績效評估及管理上的重要性。一般來說,EVA 重視的是本業淨利,凸顯稅後息前之營業淨利,完全考慮現金流量的概念,調整會計可操縱的數字項目,回歸成現金會計的基礎。據此基礎,EVA 同時可做為內部管理用的績效衡量指標,以及外部報導的財務衡量指標,確切彰顯企業的內在市場價值。隨著國內外專家的立論探討,EVA 衍生出 MVA(市場附加價值)、SAV(股東附加價值),EVM(經濟附加價值管理),平衡計分卡(BSC),價值報告(VR)等管理理論,顯示其理論架構的廣大延伸性。

EVA 是由史坦史都華管理諮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極力提倡的企管概念,該公司甚至進一步為 EVA 申請正字標記。就英文字面來說,EVA 即為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added),實質上用來評估企業的財務體質,把被扭曲過的會計數字,尤其是剩餘利潤的修正,使之回歸到現金流量計算。其計算方式如下:


EVA 算式中的調整項目,是 EVA 優於傳統績效衡量指標的關鍵。EVA 考慮負債與權益的資金成本,而且不受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限制,調整約當權益(Equity Equivalents)項目,以消除財務與會計上遭到的扭曲。

現金流量基礎讓財報透明化

史坦史都華提出超過一百六十項的約當權益調整項目,但該公司也承認這一百六十項的調整項目過於複雜,實際上應用時大概只有調整五至十五個項目,常見的調整項目如下:

研究發展支出與行銷費用資本化

轉換存貨由「後進先出」(LIFO)為「先進先出」(FIFO)基礎計價

遞延所得稅

營業租賃

商譽

在建工程

壞帳費用

停業部門等其他特殊項目

折舊

現舉幾個例子說明:研究發展支出,因為只有投入、沒有實質成品產出,在會計帳中列為費用。但實際上,研發或可以改善製程,或是創造關鍵零組件的突破,或是集合多項研究發展計畫,可以成為成熟商品的模組,對整體企業會帶來效益,因此要在損益表中加回來。

其次是,在建工程部分。在中國石油公司這個個案中可以看出,調整前、調整後的差異之處。中油公司分佈在全國的油槽,部分仍在興建當中,就已在中油財報中列為資產收入。事實上,這些油槽並未對中油公司的營運績效帶來幫助,所以必須從淨收入項目中剔除。已分年攤提折舊的油槽,攤提年限為二十年,但油槽因保護暨維修良善,使用期間三十年以上仍繼續使用,後面的十年既沒有折舊攤提問題,還要加上使用油槽的資產收入,造成中油利潤所得的灰色地帶,若是以 EVA 調整項目修改之,中油的獲利可能折半。

中油這個案例所顯現的問題,在多數設備投資龐大的老企業特別普遍。反之,硬體設備不多的軟體業,便少有類似問題,他們主要是靠跑程式、數位內容營利,套用 EVA 方法後,企業的財務體質幾乎達到百分之百的優良。

至於存貨計價問題,讓存貨由「後進先出」轉換為「先進先出」基礎計價,可以從金融行庫的業務部門觀察。若一金融機構地方分行經理,為創造所謂的業績,拚命核准放款申請案,讓個人及個別分行的業績衝高。然而,及至交棒給下一任的分行經理時,才發現前任放行的個案多數被列為呆帳,成為收不回來的壞帳。這些應揭露的項目在傳統會計只列出淨利的情況之下,是無法直接得知,而成為部分經理人可以操縱的盲點,以人為方式把逾放拖延一些時間再呈報,或是以拖延到下一個會計期間,達到掩飾當期實際業績的目的。以 EVA 模式推算,前任分行經理已經不符合內部績效的營運方式,結果也直接衝擊到所屬金融機構的整體表現,相較於其他企業的 EVA 也不可能突出。

EVA 讓企業財務報表還原真相的調整方式,在二○○二年國際間,一連串的上市公司會計醜聞弊案之後,成為各國重新檢視會計制度的選擇方法。尤其是 EVA 強調奠定在現金流量基礎的理論,讓企業一度夸夸強調創新(innovation),實質大玩財報項目的一手遮天慣例,無法再遁形下去。

重視經營風險,不盲目追求績效

然而,會計帳並不是單純就數字處理,EVA 還讓財務綜效具有組合管理的意義。史坦史都華公司共同創辦人裘爾.史坦分析,若要實現 EVA 的全部效益,完整的 EVA 管理系統的三項要件:評量制度、管理制度、獎勵制度都必須齊備。在作法上,以 EVA 完全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鼓勵企業經理人積極採行相關的成長策略,讓管理階層和基層員工都明白 EVA 機制,促進員工實質參與。

在產業面應用上,布里格斯-史翠頓公司總裁約翰.席利,將 EVA 方案導入在自家公司的引擎製造管理,輔以他個人兼備會計、法學及管理三重領域的專業背景,讓該公司成為至今實施 EVA 最成功的企業之一。國內目前除前述的中國石油公司,同樣是製造業領域,曾一度導入估算其企業價值外,金融產業的中國信託集團已順利導入 EVA,讓企業財務以資金成本為重要評量,把經營風險放在第一位,不再盲目追求表面的業績成長。

此外,有關其他國際間案例,筆者在四年多前到日本一橋大學訪問研究時,就已發現日本松下企業不僅導入 EVA 的各項調整項目,評估各部門績效,則進一步推估比此更為細項的評量指標。此一方案目前已普遍運用在日本各大企業,如 Sony 已列為內部管理的必要要件。日本東洋經濟社也評比過全日本企業的 EVA 排名,目的在於彰顯以現金為基礎的企業管理綜效,全球防毒軟體之王的趨勢科技,在此排名中名列前位。新加坡方面,則把 EVA 方案估算出來的各項數據,作為企業管理績效資料庫,出售給各家投資顧問公司,或是國際基金管理公司,作為投資標的選擇與評估,以及投資企業之績效追蹤。

突顯股東價值之創造

企業財務資訊的透明與正確,不僅是為了符合政府規範之資本市場及證券交易等嚴格法規,最終目的在於達到保障債權人及投資人的權益。史坦史都華認為,EVA 對投資人、債權人及企業利益相關人(stakeholder)的重要性,可以用來比較企業管理的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 EP)、ROA(股東報酬率)、每股盈餘等傳統績效評比工具。此一理念也為國內外學者衍生為研究方法,研究出多項差異變數。由於主要是從財務報表的項目產生,其確實性與關聯度,需要多元實證的歷程。

史坦史都華提出的「史坦史都華一千大績效排行榜」,是以非金融業的美國大型企業為資料樣本,時間回溯到一九九三年,具有時間序列的可辯證度。該公司發現,EP 可以解釋五○%的公司市場附加價值之變動,其次是股東報酬率,而每股盈餘或營業額的解釋關聯度,僅限於二○%及一○%。因此,EP 在 EVA 方案中的關鍵角色近來愈被凸顯。

而 EP 之所以在 EVA 方案中愈行重要,是因為其不是靜態剩餘所得(Resident Income)概念,而是把會計資訊轉化為經濟資訊,作為組織管理文化變革的動態績效衡量指標,以提供所有股東財富創造活動的參與者使用。前後年度 EP 相較之後成為年度企業 EP 的成長率,即為當年度之股東附加價值(Shareholder Value Added, SVA),此一數值攸關股東投資標的企業所換得的個人財富增加,反映出導入 EVA 方案,讓財務報表回歸現金流動,可以彰顯企業管理綜效,提升 EP,強化 SVA,確切符合股東的真正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