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平民富翁
170名投資大戶的共同策略
普通上班族可以透過股票的長期投資計畫,在一生中創造7位數淨值,而且不必一開始就投入大筆資金,也無須具備任何專家的知識技能。為證明這一點,本書針對170名投資組合超過100萬美元的投資人進行研究,以了解他們的成功竅門。
2003-11-27 /  6280  2
收藏本期

現代人的儲蓄──投資理財

簡介

陳愛萍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企業管理與財務金融雙碩士。擁有全台僅四十多人通過的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 專業認證,也為國內投信發行海外基金之經理人第一人。曾擔任元大投信資深研究員,元大證券自營部研究員,及服務於 HSBC 金融部。

過去的人講「儲蓄」,現在的人講「投資」或「理財」。所以如此,是因為過去台灣的理財工具還不是十分多元,加上當時銀行利率皆在 5%~6%,已經足以提供每年生活一定程度的保障,自然讓儲蓄成了最佳累積財富的工具。但現在由於銀行利率大幅降低,光靠儲蓄已經不足以提供生活保障,再加上有更多投資工具出現,「儲蓄」早已不再是唯一的投資工具。於是「投資」的概念漸漸興起,取代了「儲蓄」的單一概念。過去股票上萬點的時候,幾乎有 70%~80% 的人從事所謂的投資,就是投資股票或基金。但「理財」又有些不同,我認為理財更強調的是資產配置的觀念,是將整體資產依不同比例,分配在各種高低風險不同的理財工具上,目的在分散風險。所以,通常投資要求的獲利目標會比較高,理財則比較傾向保守和客觀。

要長期,但不一定續抱

本期《大師輕鬆讀》作者卡爾森站在投資立場,為投資人提出了八個關鍵步驟,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是步驟一、步驟五和步驟八,主要是因為我認同長期投資的概念。基本上,長期來看世界的經濟都是向上成長的,因此長期投資的成功機會也一定比較高。在這樣的思考基礎上,投資自然是愈早愈好。投資不需要有很多錢,只要有穩定收入後,每個人都可以開始投資,我自己就是從一上班後就開始投資。除了及早開始投資外,每月持續投資的概念也很重要,正如同作者所言,「複利」效果是很驚人的。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也能有效降低投資風險,所以最好的情況就是每月拿到薪水後就先扣下投資的金額,剩下的金額再去供應生活的其他需求,而不是先將所得拿去支付其他的生活開銷,最後總是落得沒錢可以投資。目前我的作法是,把每月收入的 40% 用在持續投資上,這也正是作者所說的步驟八。

但在這八個關鍵步驟中,也有些觀點是我比較不能完全同意的,例如步驟四和步驟六。長期投資確實是必要的,但是什麼才是品質好的股票,其實是很見仁見智的問題。且由於全球經境環境快速變化,很多過去很好的產業,如今卻未必賺錢,同樣的也有很多新興產業誕生,因此只是一味長期抱著同一支股票不見得就好。投資者必須努力做功課增加財經知識,並定期每半年或一年檢視自己的投資情況,了解有哪些股票應該賣掉、有哪些股票應該買進,而不是在買進股票後就完全不加理會地長期持有,這樣並不能保證一定賺錢。

愈年輕,愈選擇風險

若要聽投資建議,我認為在 40 或 50 歲以下的人,在高風險和低風險投資的配置比例上,可以維持約 7:3 的比例,畢竟有風險才能有超額的利潤。愈年輕對風險的承擔能力較大,自然可以挑戰高風險、高利潤的投資工具,因此年輕人可將投資在股票之類高風險的資產提高到 80%,其餘 20% 放在比較安全的現金、債券上,而後隨著年齡增長,漸漸降低放在高風險部分的資產,提高低風險部分的資產。因為隨著年紀增長,一般人承受風險的能力會愈來愈小,特別是已經退休的人,最好是把資產的六成都放在較為保守的投資工具上,另外二成在股票、二成在現金。在美國就極力建議退休的人,可以把資產放在能定期配息的基金上,不過目前國內的基金如果有賺錢,幾乎還是用在繼續投資上,並不會按月直接配股或配息給投資者;也就是說,類似的基金產品國內似乎還未引進。

就我個人而言,由於工作的關係,會把七成左右的資產都投資在風險較高的股票上,其餘的 30% 才放在較安全的債券和現金上;而七成的高風險投資,海外部分有 50%,其餘的 20% 才放在台灣。我之所以較偏重海外投資,並非看壞國內股市,其實是和自己的工作有關。因為我需要經常觀察國外財經情勢,因此對國內股市行情比較不了解。其實這也和作者提到的,「成功的投資者不會去投資沒感覺或是沒經驗的股票或產業」的觀念相同,我也只投資自己比較熟悉的海外股票。再者,未來一兩年內投資股票的獲利率會大於投資債券,若是以區域來看,亞洲地區的獲利率又會大於其他地區,主要是因為美國的經濟成長是緩步向上,亞洲地區的波動性比較大,短期獲利率自然也會比較高。

自己做功課最保險

相較於國外,台灣目前仍有部分投資工具尚未開放,但就個人理財而言,應該已經足夠找出適當的投資組合。台灣的投資資訊也算公開,在電台或網路上都很容易查詢得到相關訊息。但重點是,訊息的品質如何?比如說,近來很流行的避險基金,標榜的是保障一定的獲利率,但事實上避險基金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在美國,每年都有很多避險基金因為付不出承諾的報酬而宣告倒閉,而在基金破產後,投資者幾乎不能得到任何保障,因此投資者必須非常小心地分辨資訊的正確性與可信度。通常我習慣上的國外財經網站是 Yahoo! Finance、CNN、Money,這些網站都有豐富的財經訊息,對於財經方面的評論也比較具有公信力。至於台灣部分,目前網站上常見的多半是客觀的訊息資訊,相關財經評論還不多見,但如果有,也應該審慎評估其公信力。目前銀行也開始有所謂財經專員出現,又有投資理財顧問公司的誕生,這些角色主要工作內容,都是為客戶提供投資理財的專業建議,但專業程度卻良莠不齊。如何分辨「專家」的建議是否真的專業,歸根究柢還是要自己用功,而且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從自己所在的產業,感覺到景氣的好壞。但如果一定要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我認為,若投資顧問所給的建議是站在,因為了解你個人的需求所做的長期財產規畫建議,這會是比較正確的,如果是單就市場行情的角度建議,投資者就要謹慎考慮。此外,選擇品牌形象較好的大銀行或公司,也會是一種保障。目前隨著台灣財經類證照制度漸漸受到重視,多少會對財經人員的專業能力有所提升。

炒短線,買高賣低

目前台灣投資人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太短視,喜歡短線操作,這讓很多台灣投資人常常是在低點賣出,卻在高點買進。事實上,股市的波動很難掌握,一、兩個月間的股市變化,根本難以預測。造成台灣股市投資人喜歡炒短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交易稅偏低,又無須繳交證所稅等原因。但在國外交易所產生的稅賦就不便宜,所以這也是文章中作者提到只買免佣基金、別讓交易成本吃掉獲利等呼籲的背景。在台灣基金績效的表現差異就很大,這時選對基金當然要比省手續費更為重要。喜歡炒短線,讓很多投資人只看到報酬率卻看不到背後的風險,很多股票其實是漲得快、跌得也快。至於,是否要設一個「停損點」,我認為這是比較適用於股票交易員或是基金經理人的作法,一般投資人還是應該抱持長期投資的觀念。

投資自己和下一代

至於投資標的,我也建議不要太多,同時擁有 5~6 支股票就好,不然到最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投資了什麼。通常在股票配置上,我會建議可以同時擁有大型股、中型股和小型股,在投資的產業上也可以平均分配,這樣都能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畢竟投資就像任何事情一樣,也不可能只贏不賠的,只要整體結算時賺錢的多於賠錢的,就算達成投資目的了。

和作者一樣,我也建議,投資人可以為個人的投資訂定一個明確、有意義的目標。就像現在的保險或是退休理財的規畫,可以先設定好退休後所需的花費是多少,再依據現實情況定出每年至少要達到的投資報酬率。比如說為了利用退休金賺到預期中的退休生活費用,推算出每年要有 10% 的報酬率才有可能達成。那麼每年就要定期檢視自己的投資是否達到了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該逐項檢查每一筆投資是否都達到了 10% 的報酬率,而是整體投資達到這個目標。如果發現今年沒有達到,積極的作法就是,將大部分投資金額投資在高風險高利潤的投資工具,或是目前節省一點以換取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但如果用盡一切努力還是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又不想延後退休的時間,這時很顯然你必須投資自己,讓自己的收入增加,這樣才能作更多的投資,讓自己有更多機會在退休前存到足夠的退休費用。

除了年輕人對退休的生活費來源感到憂慮,現在很多父母對自己下一代的生活或教育費也感到憂心。因此就像存退休金一樣,父母若要幫孩子儲蓄教育基金,首先必須先推算小孩能獨立生活之前需要的所有費用,再反推算出每年至少要達到的投資報酬率。除了這點,我覺得在協助孩子提早作投資規畫時,教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更重要。

如果能訂定清楚的投資目標,就會發現投資理財和生活確實是息息相關。所以千萬不要害怕接近財經資訊,盡早讓投資變成生活的習慣。你會發現,現代人的儲蓄,早已從靜態的「把錢鎖在銀行生利息」,轉變成動態的投資理財,藉由投資理財的活動,產生源原的報酬得利。

〔採訪整理╱萬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