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管理    創意  成功
單期簡介
你也可以是杜拉克
經營管理知識永遠學不完,回歸根本,勝負還在績效。沒有學歷,有經歷;沒有經歷,靠磨礪。人人都可以透過實作,自創哲學,成為另一個杜拉克!
2006-10-05 /  5370  1
收藏本期

企業管理實務有哪些項目?領導、銷售、經營、財務及顧客,所謂成功與否,不外這5大領域的具體表現。怎麼做?做得夠不夠好?都不是靠模糊說法可以交代過去。〈你也可以是杜拉克〉不是在灌米湯,唯有切實去做、具體評量,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游刃有餘。

管理理論(Theories)

彼得.杜拉克曾說,在管理學剛開始發展時,許多管理者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內容,就是現在所謂的「管理工作」。現在我們討論的各種管理理論,大多是學者參考企業面臨的狀況與因應對策,在日後加以系統整理而形成理論的,各種理論基本上都跟企業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限制有關。20世紀初到1930年代可以說是古典管理理論的萌芽階段,當時世界處於經濟短缺,企業追求的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重視勞動管理。1930到1960年代,管理理論衍生為行為科學的階段,因為世界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出現經濟轉變的危機,學者與管理者開始探討造成企業效率下降的因素,以及組織目標與管理成效的關係,產生了著名的X理論與Y理論。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管理理論發展進入戰略的階段,由於美國經濟在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內有石油危機,外有日本與歐洲經濟的挑戰,美國管理學界的研究重心轉為,企業怎麼在動盪的環境下謀求生存發展,並且獲得競爭優勢。1980年到1990年代,則是企業再造理論階段。因為在1940年代之前形成的企業,在1980年代以後愈來愈不能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因此提出創新與再造的思惟,從制度、流程、組織與文化等方面著手。

許士軍教授認為,造成管理理論如此眾說紛紜,主要有4項原因。首先,「管理」是為了提高組織經營績效所採取的實務作法,管理者往往只是依本身面臨的問題,根據當時情況規畫適切的解決方法,並沒有想到要建立理論。其次,管理實務與理論的發展,主要源自美國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具有文化特殊性(culture-specific),因此從美國以外的角度來看管理理論,自然會有不同的詮釋。第三,要達到提升組織績效的目的,在管理實務上必須配合當時的外界條件。例如在農業社會以及工業社會前期,跟在「全球化」、「數位化」時代需要的管理觀念,就有非常大的差別。第四,管理理論的發展,不但落後於實務,甚至遠落後於科學、技術與產業發展。例如資訊科學、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在1990年代就已經成熟,但是資訊科技時代的組織與管理,跟IC與半導體技術出現相比,竟落後了40年之久。相形之下,目前在大多數企業中採行的各種管理觀念,實際上仍然屬於工業社會時代的產物。

負責的組織文化(Culture of Accountability)

美國經濟研究聯合會(The Conference Board)曾經針對美國企業的「公司治理」提出9大建言,其中一項認為,企業應該營造「負責的企業文化」,讓員工在犯錯後願意主動報告,避免傷害擴大。有一家生產洗碗機的工廠,有兩條獨立的生產線分屬在不同廠房。第一條生產線只要有人找到組裝錯誤的產品,組長就會立刻找到出問題的作業員,請他在眾目睽睽之下解決問題。幾個月下來,大家開始隱藏自己的錯誤,希望不被責怪,導致生產力逐漸降低,不良品也逐日增加。第二條生產線只要在生產過程中發生錯誤或問題,其他作業員就會立刻協助,共同解決問題,不需要太多的要求與規範。組織成員認知到,大家對「準時交出優質產品」,都負有共同責任,不會覺得別人傷害到組織表現而加以指責。結果,第二條生產線的產量始終很高、不良率趨近於零。

數據/資訊(Data/Information)

財務管理的功能,主要是基於財報的數據加以分析,然後進行對應的預測、管理。要分析財報上的數據,應該具備3項正確觀念。一、許多人以為學習分析財報,就是要學會一套公式或是模型,然後就可以一體適用。其實,財報表面的數字都有很大的「合法」操弄空間,一個模型不可能適用所有情況。二、會計制度本身就對許多入帳方法保留相當彈性,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折舊方法等,選擇不同的會計方法,就會得到不同的報表數字,必須了解不同會計方法可能產生的盲點。三、進行財報分析,往往必須藉由許多財務比率,判斷公司的各種績效,但是絕大多數財務比率都沒有絕對的標準可循,要判斷這些財務比率是不是正確,還是必須靠經濟分析。所謂經濟分析,就是要回到公司營運的基本面,從根本了解各種會影響公司績效的因素,例如營運的環境、營運模式、競爭型態等,並且從這些因素的變化,推斷公司的營運狀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