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單期簡介
中國市場的火線教訓
中國的變化令世界不知所措,世界的中國夢令中國人不知所措!
參見原書網址
作者:麥健陸
2006-03-23 /  5326  0
收藏本期

台商在大陸不必用血淚做生意

簡介

王承惠
中原大學、政大出版碩士學分班畢業,曾任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現為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業務部總經理。

本期《大師輕鬆讀》原著作者麥健陸所提出對大陸市場的9個觀察點,基本上都是比較負面的,但事實上這也並不是大陸市場的全貌。據觀察,大陸市場可以用 2001 年加入 WTO 的前後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在這之前,對於開放外資的標準和規範,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方法可循;在這之後,至少有了白紙黑字的辦法可以依循,當然對於相同的法規會有不同的解釋,也會有其他的相關法令對此再做解釋,但總是比起以前有所依據。

「人」對了,一切就對了

常聽早期去過大陸經商的生意人形容,大陸人做生意的方式是「坑、矇、拐、砍、掏、殺」,可見當時在大陸經商的險惡。之所以如此,我想多少也是因為早期的台商大多是單打獨鬥到大陸去當開路先鋒,受到的保障自然比較小。以聯經這樣的大出版公司而言,我們依循的一定都是合法的管道。我們曾經和對岸有過一次合作計畫,參與計畫的有一家大陸國營出版社、一家民營書店,再來就是聯經。三方合作的利基,主要是希望透過國營出版社去取得書號,以及處理印刷、發行等問題,加上民營書店對市場了解及行動積極的優勢,再加上聯經的圖書企畫和製作品質。這個合作案是完全透過合法程序,由三方共組文化公司正式簽約的合作案,國營出版社也有相關的監督單位,這樣的合作方式自然會比較有保障。

但在大陸做事,「人」的因素的確非常重要。以聯經的合作案來說,這個案子後來已經正式簽約,三方資金也都匯入公司帳戶,但不多久這家國營出版社的社長換人,於是整個合作案似乎隨著社長一職的走馬換將停擺了。後來經過私下了解才明白,應該是新任社長不想承擔前任社長所簽的合約,認為沒有功勞只有風險,於是利用各種程序問題盡量拖延,很多事於是就變得推動困難。在大陸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因為國營事業的領導人都是由上級指派,每隔一陣子就會變動,很多合作案也就往往因為人事的更迭無疾而終。「人」不對了,合約往往就變成只是形式,對方甚至不用毀約,但是很多事情其實是已經很難執行下去了。

高層關係

「人」的問題從另一面來看,不也是只要掌握住「人」,很多事情就變得非常容易,這也是台灣很多中小型出版社的機會所在。中小型出版社往往會以搏感情的方式,和大陸當地出版社的重要人物建立起極好交情,很多事就是因為有了這份交情,做起來格外順利。但像聯經這樣的出版公司從事的一定是合法交易,合作的對象也一定是正規的出版社,因此大家做事都是中規中矩,像台商去大陸常常必須拚酒力的做生意方式,在我們的合作模式裡不一定是必要的。正因為聯經凡事依法行事,有很多事情在推動上就不若小出版社靈活,只是小出版社打的是「擦邊球」,風險自然也就相對高出許多。

由於人的變數太高,因此在大陸做生意,如果能和政府或單位的高層官員建立良好關係,就會有很大幫助。因為國營出版社工作人員的仕途,靠的是上級長官的提攜,如果能和總社的社長或是當地的出版局建立起良好關係,局社底下的出版單位對於合作案也就會比較重視和認真對待。另一方面,為了規範各單位,2004 年大陸也實施了行政許可法,主要是要求所有的公文要在一定時間內處理,這對各單位多少也會產生些許約束的作用。

爭了理字,輸了裡子

「誠信」仍舊是大陸經商時普遍會遇到的問題。例如,站在出版社的立場,在授讓版權時,我們自然是選擇提出條件比較好的出版社,但有些出版社在簽約時下量大膽,日後卻不依照合約執行。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當然是站得住理,但真要提出告訴,對大部分台灣的出版社而言,可能都是勞民傷財的事。我們的作法就是在經驗中淘汰不可信任的對象,選擇信任的對象繼續合作。像我們合作對象之一的上海季風圖書有限公司,彼此早在合作的 2 年前,就已經在各種場合有過接觸,並透過上下游各方管道了解到對方的信用到底好不好,才會有日後的合作,而到目前也確實能合作愉快。

面對大陸的合作廠商真正遇到「爭議」時,究竟是應該據理力爭、還時委曲求全?這其實真是一門學問。站在商業的立場,當然是要據理力爭,只是據理力爭必須用對方法,如果在公開的場合公然指責對方,以大陸人好面子的個性鐵定破局;如果是告上法院,也未必就能得到好處。台灣有出版社就曾對大陸的出版商提出侵權告訴,侵權的事實確定成立,但大陸地方的法官卻以對方是無辜的第三者或是非蓄意侵權等說法,將侵權的處分降到最低。法官的判決顯然有內、外心的分別,這樣的結果對台灣出版社自然是得不償失。因此,和大陸做生意時,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除了靠「理」,可能還必須運用更多的技巧才能化解。

別碰政治問題

除了「人」的因素,政治因素在大陸確實是敏感的問題。過去台灣曾有一本美語雜誌在大陸合作發行,非常暢銷,就曾經因為內容涉及政治問題而停刊;最近還有在北京發展很不錯的台灣某圖書公司經營版權及發行業務,後來選擇放棄,聽說除了經營上碰到瓶頸外,也有政治立場的某種顧慮。當然,市場變大後的收款問題及受到各方過多的關切,也都是因素。此外,在出版業大家都知道,有關星座、風水、命理、情色、暴力、漫畫之類的書籍,大陸當局也都把關得特別嚴格,這牽扯到的,其實也是意識型態的問題。

在前進大陸市場時,同文同種的台灣人相較於西方的外資企業,其實是具有優勢的,甚至比香港人都還占優勢。也許因為很多歷史因素,大陸人對於老外的態度可能會站在比較懷疑和防衛的立場,但對台灣人,就有某種血融於水的感情,大家在公開的場合或許還有些發言上的顧忌,但私底下彼此的交流其實非常坦誠。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對各種談判自然都會非常有利,但要千萬記得,小心避開政治立場這樣的敏感話題,或是附和對方的說法。

雖然台商擁有這些優勢,在財力上台商卻遠遠無法和大型的國際企業相比。外國的大型國際企業進入大陸市場,多半是有長期計畫的,他們可以賠錢賠個幾年都不是問題。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體質的台商而言,我們通常只能進行短期獲利的交易,沒有辦法持續作戰,在合作時遇到增資的情況,股權也很容易就被稀釋,因而尚失主導權,這些都是台商很難克服的弱點。

分散的市場特性

現在世界各國的企業都想和大陸做生意,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大陸 13 億的人口,且單單計算大學研究生的在學人口就有 2,000 多萬人,等於是台灣全部的人口。在出版社的眼裡,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也正是所謂的閱讀人口,這確實是令人興奮的大市場。但事實上,大陸的市場是區域性的,除了不同地方人口有不同閱讀習性的問題,各地還有不同的稅法、政策等,大陸市場是分散的,是不能用台灣模式去經營的市場。

我想,大陸媒體想看外國企業出醜的心態,應該不會在台商身上發生,但是與出版相關的媒體原本有所局限,因此就算有相關的報導,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通常如果是上級感到關注的話題,媒體才會花時間蒐集完整資料,此時如果被詢問到意見,通常是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去發言,但是記者們多半還是會做些修飾,選擇比較平衡的報導方式,不會過於批判。至於對於市場上個別的案例,媒體頂多就只是呈現事實,不會去針對爭議點特別報導。相對而言,現在大陸媒體的尺度是較過去開放許多,和當地媒體保持良好關係的好處,只能說至少會讓他們在下筆時能比較接近事實。

大陸市場是機會的試探

大陸目前有很多留學海外的學人回國,被統稱為「海歸派」。很多出版社的社長也愈來愈來年輕,這些人為大陸的出版業帶來了不少新的氣象和做事風格,但真要改掉老一輩的做事習性和方法,我覺得恐怕還得過個十幾年。主要是在大陸很多國營企業的退職員工,其實都仍對企業有深遠的影響力,這樣的情況下,改變不是可能一夕成功的。

今日的大陸市場可說是人人嚮往的市場,卻因為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讓前進大陸的風險變得很高。因此,我對台灣出版社的建議是:任何的合作都要以合法為前提,並仍以台灣為主要市場,將大陸市場當作是一個機會的試探,最好大家能有共識一起合作,分散風險,更可以提高成功機會。各自貿然的大舉遷移,並非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