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單期簡介
中國市場的火線教訓
中國的變化令世界不知所措,世界的中國夢令中國人不知所措!
參見原書網址
作者:麥健陸
2006-03-23 /  5311  0
收藏本期

13 億消費者(1.3 Billion Consumers)

2005 年 1 月 6 日凌晨 0 時 2 分,中國大陸人口「正式」達到 13 億人(部分專家相信實際已逼近 16 億)。13 億人口除了代表低廉的人工,更代表了強大的消費能力,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比喻,一樣東西乘上 13 億人口,消費規模就非常驚人。但是,是不是真的存在「13 億消費者」的市場?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5 年全國 1% 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中國大陸農村人口仍占多數,有 57.01%。截至 2004 年底,農村年人均純收入在 668 元人民幣以下的有 2,610 萬人,在 668 到 924 元之間的有 4,977 萬人。而各大城市中,也有約 2,000 萬人倚賴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補助。以消費人口來說,綜合國外多項調查顯示,中國大陸真正有消費能力的人,其實大約是 8,000 萬人到 1 億人,而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的官員則指出,中國大陸在未來 5 年,會有 2 億人口進入中產階級消費群。即使 2 億人口占中國大陸總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小,卻已經是全台灣 2,300 萬人口的 10 倍了。

政府規畫(Government Planning)

中共從 1953 年開始仿效前蘇聯的作法,每 5 年推出新的官方計畫,作為計畫經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中除了因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失敗導致經濟蕭條,而在 1963 年到 1965 年中斷過 3 年之外,到 2005 年為止一共實施了 10 個 5 年計畫,分別稱為「一五計畫」、「二五計畫」……「十五計畫」。一五計畫(1953?1957),目標是藉由前蘇聯的幫助建立工業化基礎。當時毛澤東說:「飛機和汽車,我們一定要有。」二五計畫(1958?1962),推行「大躍進」、「大煉鋼鐵」,導致中國經濟全面倒退。三五、四五計畫(1966?1975),正值文化大革命和中蘇衝突,以國防建設為主,帶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那時有句順口溜:「寧可少活 20 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五五計畫(1976?1980),由鄧小平主導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加重輕工業的發展比例。六五計畫(1981?1985),開始改革農業經濟,出現了養雞、養鴨等「專業戶」,工業方面則以家電業發展最力。七五計畫(1986?1990),著重交通運輸和通信的發展,開通了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個體戶」也開始大量出現。八五計畫(1991?1995),開始新階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房地產、金融業逐漸熱絡。九五計畫(1996?2000),以擴大內需為主軸,推動旅遊、資訊、諮詢顧問等服務產業,並且導正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的發展。十五計畫(2001?2005),強調發展高科技產業,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網路的發展,是這個時期的重點,前新浪網執行長王志東曾說:「互聯網發展,就像一次新文化運動」。2005 年 10 月,中共通過了「十一五規畫」。改稱規畫而不叫計畫,是為了表明中共改革的意圖,希望從政府主導的計畫經濟,轉型成市場經濟,但是中國媒體普遍認為,中共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會不減反增。


官網獨家
【輸入優惠代碼master300】新訂1年方案,立即省下300元➤活動至2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