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領導  管理      創意
單期簡介
追上零工潮
T.I.D.E.4步驟全面革新你的工作策略
零工經濟不只可以用來賺取外快,你還可以利用這種方式,組成自由工作者團隊,重新塑造你的職涯,並且確保未來不被淘汰,同時增加你能自由運用的時間。
2020-04-01 /  5375  5
輕鬆聽大師
俞國定導讀
收藏本期
目 錄 導 讀 中英書摘 延伸閱讀 友善列印 輕鬆抓重點

共享資源的同儕企業

利用適當的平台,找到、組織及連結無限多的同儕進行協作。這將改寫價值創造的規則:以共享資源釋放最大的效率,以共享心智產生最大的創新。

如果你觀察當前所有大型的成功故事──如Uber、LinkedIn、YouTube、阿里巴巴、Airbnb、Zipcar和其他案例──就會發現他們全都是同儕企業風格的公司。他們結合了企業類型的產業力量(規模與資源)和同儕類型的力量(在地化、專業化與客製化)。

在下一個20年,以同儕企業形式來組織而成的公司將會更快速成長和更快速學習,而且最終會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聰明。要讓這件事發生,你必須做好準備,以便通過大多數同儕企業組織通常會經歷的4個階段。

階段 1 受控制的核心

第1階段應該關注的問題是:「讓同儕得以產出某種有趣事物的最低參與度是多少?」

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必須做一些嘗試、反覆測試、學習人們要什麼,然後進行調整以提供給他們。可能有幫助的做法是先在一塊特定利基小規模地開始,取得適當的平衡然後逐步拓展到其他利基。你的目標是最後得到一種平台,同儕在這平台上的參與顯而易見、簡單和容易。

階段 2 歡迎每一個人

第2階段的挑戰是鼓勵同儕前來使用你的平台。要關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讓人們開始使用平台?」

有一些公司會賄賂同儕加入平台,但是如果你達到指數型成長,這種做法很快就變得非常昂貴。在比較多的案例中,打造麻煩最少的平台就能獲得同儕。

你可能在某個時點需要引進篩選功能,這樣人們才可以在所有可用東西當中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第2階段從來不會真正終止。你就是想一直持續增加及擴充協作者人數。

階段 3 權力不平衡

當你擁有了知道如何成功使用平台的有力玩家,而且他們會運用這項專業知識來阻擋新進者,你就進入第3階段。或者說,此時平台忘了協作比營收最大化更重要的這一事實。你必須釐清如何讓平台演化,以便機構和個人之間得以分享權力。因此,第3階段的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讓敏捷者和強壯者之間分享權力?」

好平台會持續演化以符合參與者的需求,但是你必須小心別讓這些改變對個人造成不利。如果你只迎合大型機構(即企業這一邊),你就會喪失同儕所帶來的所有多樣性和活力。

在第3階段,平台開發者和擁有者必須設法繼續把權力交回給同儕。你必須記住同儕是重要的協作者,而儘管這些個人可能會耗損,他們整體上仍然極具重要性和威力。

階段 4 權力平等

打造平台的最終目標是到達第4階段的權力平等。你希望平台能把價值傳遞到每一方。做法是:

允許資料的可攜性──容許人們來去自如。

支持同儕──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聽到並受到尊重。

給予同儕彼此直接溝通的能力──也讓他們有能力自己組織起來影響決策。

和每一個人分享最佳作業方式── 而不是自己獨享好構想。

提高透明度──以促進信任。

整體而言,你必須建立平台用戶的社群,並努力讓他們保持愉快及投入。要讓這個社群長期影響平台的演化方式。不可否認的,把平台帶到它現在的處境會讓你承受很大的風險,但是一旦平台大獲成功,它就能創造龐大財富。這些利益必須公平分配,這一點很重要。

觀點分享

多樣同儕

不論你是什麼領域,你組織外部的聰明人總是會多過組織內部。透過建立同儕企業類型的平台,你提供大眾創新的機會。當這種狀況發生時,閘門就會開啟,湧現大量你從來不曾想到的新構想。

當你擁有全年24小時無休的同儕網絡,你就能快速找到你需要的建議──特別是你需要不同觀點時。只要有需要,你就可以聯繫一位導師或顧問。他們能協助你避免昂貴的錯誤、節省你的時間,並且當場就取得正確的建議。

雖然聽起來或許很普通,但是在對的時機找到對的人會有極大助益。有2個明顯優點:

你可立即接觸到全世界集體智慧。如果你正在處理可能造成生命威脅或終止職業生涯的事情,這時就非常有用。

當你是適當時機適當地點的適當人選,你就能夠協助他人。你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做些不一樣的事。

透過群眾外包取得最佳作業方式的潛力,接著再結合超級運算力以及僅領先你一步之人的專業知識,這樣確實具有扭轉賽局的潛力。




本文摘自:
NO.622 同儕企業Peers Inc: How People and Platforms Are Inventing the Collaborative Economy and Reinventing Capitalism
by 羅賓.卻斯(Robin Chase)
中文版/共享型企業(橡實文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