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策略
單期簡介
用全球資源賺全球市場
除了低成本,你還有千百種贏過全世界的機會!
2006-06-08 /  5966  1
收藏本期

放寬管制(Deregulation)

「放寬管制」與「私有化」(privatization),是1980年代英、美等國的主要政經改革措施,也是促成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與美國總統雷根,雙雙提倡「小政府」(small government)主義,認為國家介入市場過深,會扭曲市場機制、減低市場效率,因此兩位領袖相偕採行「放寬管制」措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控制。「放寬管制」把傳統經濟活動中的政府責任,逐步釋放給大型跨國企業,政府甚至會傾國家之力,協助企業向外擴張。美國中央情報局在雷根任內,就曾特地針對中情局的「商業」功能進行研究,並且確立了情報應該為商業服務的新原則,把監控全球得來的重大經濟情報,提供給跨國企業使用。

在厚植企業實力的前提之下,同樣是「放寬管制」,有對內、對外兩套作法。以美國來說,對內是要讓企業享有更多自由操作的空間,對外則是要求開發中國家「政策鬆綁」,讓美國企業可以更游刃有餘地享受各國的天然與人力資源。的確,經濟強權在開發中國家的投資,能夠讓開發中國家藉由全球化找到經濟定位,但是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在全球前100大經濟個體之中,有51個是跨國集團,其餘49個才是國家。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是「誰的全球化」(whose globalization)?

血汗工廠(Sweatshop)

「世紀經理人」傑克.威爾許有句名言:「我們一定可以從一顆檸檬,榨取出無限量的果汁」。這句話或許是「血汗工廠」企業主,最生動的心態描寫。「血汗工廠」是指勞力密集產業中,嚴重剝削勞工的工廠,大多位在中國大陸等發展中國家。造成這種狀況的要角包括專營品牌、將生產業務外包的國際知名品牌、上述品牌的承包工廠,以及積極吸引企業設廠的政府。在全球化影響下,血汗工廠的受害者不只是藍領勞工。白領階級在企業紛紛採行購併、裁員以及短期聘雇等策略的同時,因為畏懼飯碗不保,也被迫成為企業壓榨勞力、時間與工資的苦主。近年來反全球化抗爭日熾,各大跨國企業開始認真思考自己身為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長期被外界視為「血汗工廠同義詞」的運動用品大廠耐吉(NIKE),在2005年4月中旬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書中,首度坦承海外供應商確實有虐待勞工事實,並且為了洗刷惡名,公開全球700家供應商的名單和地址,還積極派員到代工廠稽查。沃爾瑪、家樂福與奇異公司等50多家跨國企業,也都設立了專責的勞工與社會責任部門,希望逐漸消弭血汗工廠。但是在企業的獲利壓力之下,上述行動的落實情形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