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策略  創意
單期簡介
15分鐘投資法
每週花15分鐘,享受每年15%投資報酬率!
2006-06-29 /  6865  5
收藏本期

投資第一要訣(Rule#1)

「投資第一要訣」來自巴菲特的投資箴言:「成功投資的第一項要訣是,不要賠錢;第二項要訣是,別忘了第一項。」這並不是要投資人完全避開可能造成損失的標的,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巴菲特說「不要賠錢」的意思是,「保本」的投資心態,也就是不要造成本金的損失。實務上,投資人即使用企業內在價值的60%便宜買進股票,也不保證股票一定不會跌到內在價值的50%或40%。然而,只要企業維持正常營運,股價與價值之間的差距一定會趨近,損失一定會回補。慎選投資標的、設定安全邊際,就可以免於嚴重虧損,長期下來也幾乎確定能夠創造相當的財富。價值型投資人巴菲特、曼格(Charlie Munger)與史洛斯(Walter Schloss)等人,都用自己的紀錄證明,堅守投資第一要訣,可以確保自己投資的每1元,至少都有1元的真正價值。

效率市場(Efficient Marketplace)

「效率市場」是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於1965年提出的假說,是1970年代經濟學領域的顯學。股市有「效率」的意思是,只要有訊息傳入市場,股票價格就能夠立即、準確地反映所有訊息,因此在效率市場中,價格就是價值,價值就是價格。法瑪並且認為,因為市場能夠立即反映訊息,即使投資人一聽到市場消息就立刻進場買賣,也不可能獲得高出正常收益的報酬,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持續擊敗「市場先生」。效率市場是極為理想化的,效率市場成立的3項前提是:1.投資人都是理性的,懂得計算股票的真正價值;2.投資人能夠立即、免費獲得所有訊息;3.所有投資人對訊息的解讀大致相同,所以會有相同的投資行為。因此,即使市場上出現大量非理性投資人(例如誤信傳言的散戶),理性投資人會反向操作來套利(arbitrage),把偏離的價格導回應有價值,市場依然有效率。

然而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效率市場的假設其實存在相當程度的缺陷。投資人進行投資活動的根據,往往是「雜訊」而不是「資訊」,而且即使投資人「理性地」根據訊息作投資決策,還是會犯決策錯誤,這種假性的準理性投資人(quasi-rational)反而會讓市價更偏離價值。許多針對歐美股市的研究發現,市場有許多不符合效率的現象,例如:一月效應(一月份的股市表現明顯優於其他月份)、星期一效應(週一的股市表現明顯劣於其他日子)、規模效應(低市值股票的收益明顯高於高市值股票),以及月亮效應(價量齊揚的時點,往往出現於滿月前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