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網路第三波
「第三波」(The Third Wave,或譯第三次浪潮)這個名詞,最早見於未來學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的名著,同時也是他1970年著作《未來的衝擊》的續篇,他將社會經歷的3個不同發展年代定義為「波」,分別是17世紀以前的「農業時代」、1600年到1950年的「工業時代」和1950年之後的「資訊時代」。本書原名也叫「第三波」,是美國線上(AOL)共同創辦人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向他年輕時的偶像托佛勒致敬的作品,也是他對於未來的預言,而兩本鉅著的確也足以相提並論。
凱斯認為,過去20年,網路產業經歷過2次浪潮,第一波(1985年至1999年)是由打造網路基礎建設的公司(思科、IBM、蘋果)領軍;第二波(2000年至2015年)則是看到應用程式興起及行動革命登場(亞馬遜、臉書、谷歌在電子商務、社群及搜尋等領域大發利市);第三波就在今天正要起步。而且不僅是「物聯網」,正在興起的是更浩大的「萬物聯網」——人、程序、裝置、資料都會在10年內連上網路,網路將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細節。
迎向萬物聯網的真實世界
史蒂夫.凱斯是美國最知名的網路創業家之一,他曾主導時代華納與美國線上合併案。過去幾年,他轉型成為投資人,更是「美國創業夥伴」的主席。凱斯於1985年創立美國線上時,只有3%的美國人上網,歷經不斷嘗試失敗與轉型,90年代底到2000年左右,美國線上迎向鼎盛時代,有90%的人透過它連上網際網路;美國線上與時代華納合併後,凱斯更出任董事長,一度是全球最大媒體和通信帝國掌門人。本書可以視為凱斯的回憶錄,也是他對未來企業的教戰手冊,他講述了影響科技產業發展的多項商業決策幕後故事,也探討了他作為創業者、投資人和慈善家對未來的觀點。
所謂的網路第三波,迎向萬物聯網時代,凱斯認為,創業者將顛覆與科技產業看似無關的「真實世界」,例如醫療、教育、交通、能源,以及食品。這一過程已開始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以Uber和Airbnb為代表的分享經濟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如果希望在第三次浪潮中取得成功,創業者也需要全新的技能。
不只新創事業,傳統產業的機會也來了。凱斯強調,未來,新創公司不僅會來自矽谷,也會來自其他地區,以及其他垂直產業。技術雖然依舊重要,但關鍵更在於推動科技與真實世界的結合。例如,美國農業科技巨頭孟山都(Monsanto)有數以萬計的博士人才,將有可能培育出許多創新公司,影響農業世界;另外好比在醫療科技領域,如果想要向醫院銷售軟體,那麼銷售者必須知道醫院的運營方式,換句話說,非科技產業專業人才的創業機會將愈來愈多。
站穩網路第三波
在網路第三波萬物聯網時代,企業想要成功將需要更豐富的技能與合作關係,而非對立,凱斯認為,新一代科技公司應重新思考與客戶、競爭對手,以及政府之間的關係,他將其歸纳為3個P:夥伴關係、政策和堅持不懈(Partnership, Policy, and Perseverance)。
至於萬物聯網時代創業者如何才能做出成功的商業決策,制定有效的策略,凱斯也提出領導者必備的5項心態,包括:積極練習自我顛覆、盡力發揮地理多樣性效果、進行第三波影響力投資、學習如何和政府有效合作以及設定勝出的新路線等;總而言之,網路第三波革命已經涉及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中,想要在未來的世界中取得領先地位而不被淘汰,本書是非讀不可的經典作品。
導讀:李文娟/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