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成功
單期簡介
如何打造壓倒性優勢
企業或個人,擁有壓倒性優勢, 就沒有所謂「公平競爭」!
企業或個人,擁有壓倒性優勢,就沒有所謂「公平競爭」!
2005-10-06 /  6123  1
收藏本期

簡介

陳仕信
1997年創立華鴻創投集團,現任華鴻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掌管50億元創投基金。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及國際研究碩士;榮獲2004年台北科技大學傑出校友獎。在美取得學位後,為美國寶鹼公司延攬到瑞士日內瓦,負責集團資金調度工作;返台後服務於環宇公司,完成國內第一項民營化案例的規畫作業,曾率領顧問團隊提供頂新集團(康師傅方便麵)策略規畫服務,對該集團的快速成長著墨甚多。創立華鴻創投至今,創投案例如飛信半導體、柏承科技、華寶通訊、璨圓光電、茂綸及大立光等數十家公司成果豐碩,目前尚且擔任柏承及茂綸等公司董、監事。2005年5月當選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理事長,多次應邀於國內外大型創投業界論壇擔任演講者。

突破自我創造壓倒性競爭優勢

我身處的創投行業,在領先世界的美國已經有50年的歷史,多位傑出創投業者的卓越眼光與冒險精神,使得蘋果電腦、思科系統、亞馬遜網路書店、搜尋引擎公司Google等資訊科技企業,有機會在人類社會的進步過程占有一席地位。台灣約在20多年前,由政府依政策導入創投模式,先歷經前10年發展緩慢的導入期,1995年開始出現迅速成長,創投基金大舉參與台灣資科產業的蓬勃發展,即便1999年興起的網路創業風潮,創投業者都是助了一臂之力。

我自1997年在台灣創設華鴻創投公司,對於創投業的多樣面貌,且為產業變遷推手的要角,至今感受相當深刻。本書作者約翰.L.納斯漢第一本著作《非常競爭優勢》(High Tech Start Up)第一版出版的年份,巧合地與我的創業在同一年。

在紀錄上,身為納斯漢集團顧問公司創辦人及執行長的納斯漢,曾經協助300多家企業籌募超過20億美元的資金,也在美國及新加坡大學的創業課程上,教導年輕學子如何建構及運用「壓倒性競爭優勢」,他的著作可以說是學習教材,不乏有人照著書上指導一步步進行創業計畫,納斯漢儼然成為矽谷創業大師。然而,受到網路泡沬破滅的影響,2001年至2004年間作者隨著矽谷創業熱潮散去,淡出檯面。及至近期2005年6月,《如何打造壓倒性優勢》(The Power of Unfair Advantage)以全新的專書姿態再度問世。

「洞燭機先、逆勢投資」奏效

美國的創業教練暨創投名人納斯漢,這一息、一起之間,代表的是什麼?身在台灣、同為創投業者的我,相信應有資格加以論之。

華鴻創投成立至今已步入第八個年頭,旗下最早的兩個基金兆豐及華敬,剛好也到了7年期滿要解散的時刻。目前我們已逐漸處分這兩個基金的投資標的,以目前的市值來看,這兩個基金的7年總IRR(內部回報率,也就是投資回報的年複利率)大約是13%;換句話說,7年前投資人投入1元在這兩檔基金,到最後可以拿回約1.95元。

就1998至2005年的7年期間,科技股的高低起伏甚鉅,科技股獲利計算基準的本益比,曾經有劇升到40倍、也有跌到剩7、8倍。我們受制於創投基金進、退場的時間限制,曾有買在最高點、處分在最低點的紀錄,同事總抱怨「生不逢時」,前人的好日子沒有過到、爛天氣一個接一個到來。而今,最後這兩支基金仍然得到IRR13%的投資績效,比較同時間歐洲創投基金的績效,平均總IRR只有6%左右;與美國創投業相較,華鴻團隊的表現也不差,加上近幾年定存利率低迷,我們能夠交出這張成績單,還算能夠對股東有所交代。

對此,外界意在探究華鴻的「壓倒性競爭優勢」。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秉持「洞燭機先、逆勢投資」的法則,堅持在景氣不佳時仍加碼投資。尤其是過去3、4年電子業非常低迷,產業景氣非常糟,本書作者在這一段時間也沒有大力促銷創投,可見台灣和美國一般。仍而,華鴻的創投基金持續擇優投資,鎖定未來3、5年會成為主流的產業,大舉加碼投資光電、無線通訊及IC設計等產業,及至去年起景氣漸暖,我們得以陸續賣出,才得以創造較佳的成績。

我的兩個故事

我個人在今年有幸受到同業支持,當選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理事長。我一方面是感念創投產業與高科技業在台灣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珍惜創投業深厚的專業基礎,也有心想要重振低迷的業界氣氛,畢竟,唯有熱情的創投業者挹注充沛的資金,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才有高成長可期。

當外部環境令人窒息時,我個人的經驗上最有效的方法是「集中心力,大力扭轉」,似乎和華鴻創投「逆勢投資」的法則相互輝映。我在31歲決定出國攻讀MBA、又以專業經理人在職場最高峰時決定個人創業,是兩個值得和朋友分享的故事。

我是南部長大的鄉下小孩,這樣的出身和一般創投同業就大不同。自幼我的數學就非常好,當時大學聯考的志願填寫指導,輕易就把我這樣的學生歸類到工科,於是就進入台北工專機械科就讀。我也很安份地照表操課,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全班前10名,沒有一科被當。畢業之後順勢進到電子工廠擔任工程師,所幸後來轉職到銷售工程師,才有機會接觸業務、市場等,也因此愈來愈想了解企業管理的真象。

雖然我也曾考進一般管院理學的企經班,但總覺得教得太淺。30歲時,我下了決定,要念就要念最好的MBA,唯有進到美國一流大學才是正途。於是,我用了半年的時間全心準備GMAT和學校申請作業。當時的情況對我相當不利,先前的學歷不是台清交,先辭掉高薪的工作,又才結婚半年。但也因為自己了解,接下來實在沒有退路,盡力往前衝刺,人生的美景才會再現。

至今我仍相信,幾年的工作經驗、適當的推薦函,和非常完美的申請書,是成功得到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入學許可的3大關鍵。我如願地為自己創造新的出路,在賓大的求學更為積極。取得雙學位時,知名美商已經在門外等著挖人,我被聘到瑞士日內瓦工作2年,負責寶鹼集團的全球資金調度。這種國際級的職場訓練,打開我的眼界、專業技巧更加熟練。由於家人都在台灣,瑞士工作結束後我決定返台。

興起創業念頭

返台後服務於徐立德先生的環宇創投,以創新的配套釋股計畫,完成中鋼第一次民營化,成功釋出100餘億元的中鋼股票。當時的成功經驗,相較於近來沸沸揚揚的中華電信釋股案,交通部官員就說,實在早就該借鏡中鋼當年的釋股。1997年間,我已經做到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卻想選擇創投業自行創業。這是我個人平生第一次創業,雖然自認為對產業潛力有所掌握,但是一支創投基金少說2億元,沒有家世背景的我,募資工作是一大挑戰。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我以前任職的崇友實業老董事長唐松章,聽聞我為了募資正在愁困,把我找去他辦公室,要我講講投資計畫。唐先生聽過我說明計畫之後一星期,他告訴我將投入6億元在我的第一支創投基金,真是意外驚喜。有了這筆鉅資,我就更有信心了,積極地向各界募資。結果,創業之舉竟是兩支各6億元的創投基金。至今,華鴻尊崇唐先生為榮譽董事長,華鴻創投發起的任何基金,他向來維持認股10%,我和他宛如父子、亦兄亦弟,默契十足,一個眼神就明白彼此的想法,是他創造了華鴻創投的壓倒性競爭優勢。

創業路上恩人的帶領,讓我對於華鴻的團隊組成非常慎重,品德、氣味相投、專業都要符合才用人,投資標的企業的經營團隊我也要親自面試。多年前投資大立光電時,我對首次接觸的該公司董事長林耀英,表現出來的正直、專業感到相當佩服,加上他有一個全力投入研發的總經理陳世卿,兩人搭配形成完美的絕配,於是我力主投資該公司,如今都得到很好的獲利。此外,今年9月才上任的華鴻創投台灣總經理何殷權,也是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從前中鋼集團尚揚創投挖角過來,他是成大電機工程博士,個人在電子/光電材料與零組件產業的投資獨到,再加上他謙善的為人符合華鴻的企業文化,無論等再久都要請到他加入團隊。

台灣創投業應該善用國際優勢

在獲得何總經理的奧援,我目前以推動華鴻創投的國際化為主,而創投公會理事長的職務也需要投入時間。當選理事長職務時,同業會員們期待公會未來的工作,首先要扮好政府與業者的溝通橋梁,積極爭取四大基金投入創投。另外,協助業者轉型到Private Equity(直接投資)、甚至投資銀行業務,發揮企業重整的資金要角。創投業自1999年政府多項法令修改,產業環境不同以往,基於公平競爭逐步邁向成熟期,今年7月間經濟部提供創投業者營運的法令大幅鬆綁,讓創投基金的經濟功能更臻健全。

雖然如此,不可否認地台灣創投業仍是本土型產業,我也希望公會能為創投業者建立國際化平台,以3、5年的時間邁向區域市場、展現國際化經營。除了舉辦一系列高階的相關課程,協助業者了解國際化的遊戲規則,我也帶著公會幹部拜訪新加坡、香港,與當地創投進行策略聯盟、交互投資或交換案源方式,導引國際大型基金投資者經由台灣創投業的協助與資金管理,成功地進駐大中華地區,這也有助於台灣創投業者,開拓海外案源與募集海外資金。

國際觀、搭上突破性浪潮,台灣的創投業才有機會大翻盤,激勵自己的未來,熱情導引台灣產業創造新的高峰。


官網獨家
【輸入優惠代碼master300】新訂1年方案,立即省下300元➤活動至202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