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熱門關鍵字:    創意  管理    成功
單期簡介
別說你沒朋友
把握7個簡單原則,成為彼此最寶貴的策略夥伴
當你有生意上的機會,你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認識的人;同樣的,當別人有需要時,你也會希望他們第一個想到你。這種「策略夥伴關係」不會憑空發生,也不會很難做到,但需要持之以恆。
2020-07-29 /  5189  10
輕鬆聽大師
俞國定導讀
收藏本期
目 錄 導 讀 中英書摘 延伸閱讀 友善列印 輕鬆抓重點

做個成功、有智慧的給予者

有科學證據顯示,給予會促進你個人的快樂,讓你的生命更具意義,讓你在未來更有動力工作,更能夠給予。但無私的給予要是缺少保護自己的本能,很容易就會筋疲力竭。

世世代代以來,人們都以為事業成功的動力來自:熱情、苦幹實幹、天分與運氣。然而時至今日,成功反而比較像是看你如何與他人互動。

在職場上,人們大多表現出以下 3 種基本風格:

1 索取者──力求從每一筆交易中獲取最多的人。

2 互利者──只求互不相欠,拿多少付多少(對等交換)。

3 給予者──只想幫助他人,不求任何回報的罕見類型。

聽起來可能很不可思議,然而你在職場上採取 3 種類型的哪一種,將對你最終能有多成功造成深遠影響。研究明白顯示長期下來,給予型的結果最好。雖然有些給予者的確被剝削,弄得自己精疲力竭,然而大部分的給予者,最終在各行各業都有不凡表現。

給予者、互利者及索取者通常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建立與經營自己的人脈:

索取者永遠只顧自己,因此他們所謂的人脈是利用一群人,彰顯自己有多麼優秀。索取者喜歡累積大量膚淺的關係,推銷自己的成就,讓自己看起來像重要人士。

互利者建立人脈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取得好處。他們對人脈圈裡的人好,是期望未來有一天那些人會回報。

給予者對待人脈的心態十分不同,他們會找機會幫助他人前進。此外,大部分給予者也都知道並認為長期下來,好人自有好報──那很棒──不過就當下來說,他們建立人脈是為了助人,不求任何回報。

大量給予的人,他們建立人脈的理由單純又簡單,所以可以找到人幫忙。他們廣結人脈的方式可區分為 3 種:

1 強連繫──你信任,並且頻繁互動的的朋友和同事。

2 弱連繫 ──泛泛之交,或是你無意間認識或聽過的人。

3 暫無連繫──過去認識但後來沒再聯絡的人。

給予者長期而言可以成功的原因,在於他們很認真為人脈裡的所有人創造價值,因而一直不斷重新連絡弱連繫,甚至是暫無連繫的人。那些重新連絡會帶來新穎的資訊,可能非常有用。

獲《財富》雜誌評為「世界人脈王」的亞當.雷夫金(Adam Rifkin)願意花 5 分鐘為所有人以及他碰到的每個人幫點忙。雷夫金不期待人們回報,而是鼓勵他們把這樣的精神傳出去,找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協助造成向外推廣的漣漪效應,幸運的話還能替社會貢獻價值。

我們很自然會假設,那樣的給予一定會對給予者的個人生產力,造成負面影響。然而一項大型人脈研究顯示,堅定的給予者事實上明顯具有高度生產力。為什麼呢?給予者大量付出,他們在同儕中建立起更多信任,得到工作團體中更多人的協助。在一種良好的宇宙因果中,來自那些來源的助力,將超出給予者幫助他人時所付出的時間與心力。

從長遠來看若要成功,給予者必須找出辦法,避免因為付出太多,導致自己一無所獲。聰明、成功的給予者會這麼做:

1 避免氣力耗盡,找出務實的方法回饋社群──處理這件事的最佳方式是當個「類利他者」──想讓他人得到好處,但在此同時,也要有增進自身利益的雄心壯志,使自己在未來更能夠給予。你必須在利己與利人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能夠一直當個成功的給予者,又不會讓自己被掏空。

2 克服「腳踏墊效應」,給予與行動時運用聰明策略──給予者很容易陷入 3 大陷阱,使自己變成腳踏墊:
■ 有的給予者太信任別人,甚至連存心傷害他們的人也信。為了避免成為索取者的犧牲品,你必須審視對方的誠意,提防愈要愈多的索取者。
■ 有的給予者太過顧慮他人感受,讓自己陷入給太多的危機。你可以靠著 2/3 的時間當互利者、1/3 的時間當給予者,避免被占便宜。
■ 有些給予者非常膽小,不懂得好好推銷自己,因而與應得的升遷擦身而過。為了避免掉入這個陷阱,你可以代替別人談判,而不是為你自己。舉例來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在代表家人的利益,你就不會得到第一個出價就接受。你會一來一往,試圖替家人多爭取一點權益。

3 避免被人占便宜,加入積極給予的團體──加入助人為樂的團體,會給人身心舒暢的感覺。這個機制就稱為「互惠圈」。互惠圈的運作方式如下:
■ 你讓一群人聚在一起,讓眾人感受到強烈的社群意識,以及共同的利益。
■ 團體中每一個人都向團體提出一項要求。
■ 團體其他人則努力利用自己的知識、資源與人脈,協助完成那項要求。

「互惠圈」有效的原因,在於許多給予者害怕展示自己的天性,因為他們怕被占便宜。如果你允許每個人慷慨,他們通常就會慷慨。你可以利用團體力量,讓野心勃勃的索取者不願助人的行為曝光。突顯這樣的行為可以帶來重大嚇阻作用。此外,如果你發現自己正被占便宜,你將得以號召團體中的其他人提供道義協助。



NO.548 施比受有福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
by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中文版/給予(平安文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