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麥克高文(Bill McGowan)曾任記者20多年,拿過兩座艾美獎,訪問過無數名人、企業家與運動員,後來他放下麥克風,開始教人如何面對鏡頭不失分地說話,Spotify創辦人丹尼爾.艾克、演員羅伯.洛、爵士大師溫頓.馬沙利斯、棒球傳奇A‑Rod……都曾是他的學生。
麥克高文從小就是個新聞迷,愛看電視新聞,也聽廣播。13歲那年夏天,其他孩子都在外頭玩耍,他卻整天窩在家裡,追著參議院的水門案聽證會看得津津有味,雖然看起來很宅,但他就是對這些非常著迷,這份著迷讓他後來選擇進入電視新聞行業,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
在電視產業的25年裡,他報導過超過700多則全國播出的新聞,主持過數百小時的新聞與資訊節目,曾參與製作多個知名節目,包括ABC News的《20/20》和CBS News的《48 Hours》,這些經歷,讓他學會怎麼在極短時間內說好一個流暢又有節奏的故事。
麥克高文尤其記得他在ABC News擔任新聞雜誌節目《20/20》製作人時,每次做完一則10分鐘的長篇報導,播出隔天,節目總監總會把他叫去辦公室,進行所謂的「每分鐘收視分析」。
他們會說:「你昨晚拿到7.8的收視率,收視佔比有20%。」還會逐分鐘地分析:「你看,這段你介紹新人物的地方,一分半鐘,觀眾就流失了。」這種事後檢討很殘酷,因為它直接揭露你在哪裡把故事說壞了。有時他們也會說:「這段你吊足觀眾胃口,所以他們才繼續看下去。」這就代表他做對了,把故事講得很吸引人。
這樣的經驗雖然不好受,但對麥克高文來說是很寶貴的訓練,讓他學會如何兼顧節奏與畫面感,抓住觀眾注意力。
多年記者生涯也讓他對「溝通」這件事有了深刻理解。
比如說,他做過成千上萬場訪談,每次訪談,他都會準備好一連串問題,也會預設對方可能的回答,甚至會根據特定回答設計下一個追問,整個過程安排得很縝密。
但他發現,90%到95%的受訪者完全沒有準備,他們對「表現得好」的定義,就是盡可能回答每一個問題。他們完全沒有策略,完全不知道其實可以不必乖乖照著訪問者的每一句話走。
很多受訪者都不曉得問答真正是怎麼回事,只是被人牽著鼻子走。想要駕馭這種溝通,關鍵其實就在把訪談變成對話,在面對問題時不只是回答,而是主動抓住談話的主題,帶領聽眾進入你想說的故事。
就像在晚餐聚會上,大家聊起孩子們暑假要做什麼,你不會硬要接前面那個人說的話,你會想:「我有什麼故事可以分享?」你會鎖定主題,然後說出你覺得有價值的內容。
再舉個例子。想像有個記者走進你剛裝潢好的辦公室,還沒開始提問,就先說:「我一進來就被這裡吸引了,整體的美感、乾淨的線條、優雅又舒服……」然後才問:「你當初怎麼規劃這個空間的?」
其實早在提問前,你就應該意識到主題已經出現了。對話的主軸不是「這空間長什麼樣」,而是背後的設計想法與情感。
關鍵在於,不只是聽問題,而是聽出問題背後的真正方向。這樣一來,受訪者就能在記者話還沒問完的15秒內,整理思路、組織故事、設計觀點,讓問答變成一次真正主導的溝通。
這種轉變,不只是技巧問題,還是一種思維的換位。而這,也正是麥克高文後來創立溝通訓練公司Clarity Media Group最想教會別人的事。
從記者到教練,他把在新聞現場磨出的敏銳與節奏感,轉化成一套可教、可練的溝通方法。他教人如何讓聽眾有理由專心聽你說話,並記得你說的話——不只是幾分鐘,而是幾小時、幾天,甚至更久。
很多人演講時總是用同樣的方式和語氣,但麥克高文提醒,真正吸引人的關鍵是「變化」:聲音的高低、語調的起伏、語速的快慢,甚至長短句子的穿插,都是讓聽眾持續專注的關鍵。別讓觀眾猜到你接下來要說什麼,偶爾一句簡短有力的話,往往才是最有穿透力的那一擊。
對麥克高文來說,溝通從來不是在展示你知道多少,而在你能讓別人記住什麼。
Bill McGowan
Website @https://www.claritymediagroup.com/
Linkedin @bill-mcgowan-710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