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亞伯拉罕(Jay Abraham)是行銷界的傳奇人物,素有「500億美元先生」(The $50 Billion Man)之稱,因為他協助超過1萬家企業,橫跨400多個產業,為客戶創造了數百億美元的營收成長。
亞伯拉罕沒有受過太多教育,也不是特別聰明,年輕的時候跟大家一樣被錢追著跑,因為他18歲就結了第一次婚,20歲已經有了2個小孩,願意給他工作的老闆不多,而且那些老闆都是不發薪水,全看業績給分潤。
為了生活,他同時做5到10份不同的工作,有業績才有飯吃的壓力,讓他迅速明白什麼方法行得通、什麼完全行不通,並在短時間內累積廣泛經驗。
後來,他在家鄉印第安納波利斯逐漸闖出名堂。那是八軌帶(8-track tape)盛行的年代(大約是1960年代中後期到1970年代,後來卡式錄音帶才取代了八軌帶),當時著作權法並不禁止拷貝,市場上有大量「平行版本」的八軌帶,賣3、4美元,而正版則要15美元。亞伯拉罕幸運談下一家類似7-Eleven的大通路,把卡帶放在櫃檯寄賣,利潤三分:店家、供應商和他自己各一份。
雖然完全沒有人脈,他還是先想辦法簽下合約,再去找供應商,對方沒有嫌棄他既無信用也無經驗,真的給他價值50萬美元的貨。他雇了一名親戚跑店,負責清點、補貨與退換瑕疵品,自己幾乎不用動手,一週就賺進11萬2千美元的分潤。
他後來做過很多類似的事,但這是最經典的一次。當時的他沒有貨、沒有信用、沒有資本,只是設計出一個交易架構就成功了。
在涉獵十多個行業後,亞伯拉罕開始明白:大部分人都被侷限在自己的行業領域,只會跟隨標準流程,不懂其他行業的人是如何思考與運作的。他卻能把某些簡單的方法從一個行業帶到另一個行業,結合起來應用。
比如說,他在20歲左右就踏入行銷領域,接觸到當時幾乎沒有人理解的直效行銷(Direct Response Marketing)。那是一種可衡量、具分析性的行銷手法,包含顧客終身價值、風險反轉、獲客成本等概念。當大家還在做模糊的形象廣告時,他已經把直效郵件的規則帶進龐大的實體商業世界。
第一個代表作是《Entrepreneur》雜誌。他不做無法衡量效果、也沒有行動呼籲的形象廣告,而是採用能立即觸發回應的郵寄廣告,裡面塞滿資訊。當時「Entrepreneur」一詞鮮為人知,他甚至還在廣告裡附上字典定義和音標,想辦法讓市場理解,並引導他們立刻訂閱雜誌。他抓住市場心理學的驅動因素,看準別人忽略的機會,逐步打下了基礎。
他事業的另一個轉捩點,是與商業有聲教材出版商Nightingale-Conant合作。他替Nightingale-Conant賺進數十億美元,卻分文未取,Nightingale-Conant因此成為他的堅定支持者,把他介紹給旗下的上百位商業作者。接著,亞伯拉罕又告訴這些作者,他提出願意免費提供時間與協助,沒有任何條件或陷阱,只要對方覺得有幫助,幫忙對外分享就行。結果,他的成功率高達九成,從此事業一帆風順。
漸漸,他成了行銷業界公認的專家。享譽全球的激勵大師東尼.羅賓斯(Tony Robbins)初出茅廬時,有個重要課程遇到困難,也請亞伯拉罕幫忙解決,雙方因此建立深厚合作。他後來還傳授羅賓斯自己獨創的97種指數級成長方法論,成效相當顯著。
亞伯拉罕不因成功而停止精進,他開始研究起「商業的幾何學」,也就是同時提升企業的多個成長槓桿,累積數倍的成果,再疊加重大突破,便能實現爆炸式成長。
隨著時間推進,亞伯拉罕從實體商品,賣到知識產品,再到跨界與不同產業的專家合作。他不想因為年紀增長而變得過時或被淘汰,所以刻意把自己推向各式各樣的產品與服務業,各行各業都有許多迷人的東西值得學習,只要學到了,你就不可能不持續成長。
他相信,人生只有成長或衰退兩種狀態,無論是智力、事業,甚至作為伴侶的角色,你要嘛拓展,要嘛萎縮。他希望自己永遠是在複利成長。
亞伯拉罕自認是典型的成人注意力不足,最受不了一直做重複的事,有些項目和研討會明明很賺錢,但只要他一覺得厭倦,就會全部叫停,讓大把鈔票就這麼飛走。他笑說:「如果我是老闆,早就把自己開除了。」
他不像其他企業家,在茲念茲的都是如何把自己的事業做到極致,他更在乎的是探索,更享受的是幫助別人。這不是最精明的經營方式,但這是他選擇的人生。
Jay Abraham
Website @https://www.abraham.com/
Linkedin @jayabraham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