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遇到重要決擇的時刻,我們大概都會經歷以下過程:
1. 你遇到必須做出選擇的情況。
↓
2. 你分析你的選項,並嘗試蒐集資訊。
↓
3. 你選出你認為最佳的選擇。
↓
4. 你忠於自己的決斷,而且盡可能做到最好。
這整個決斷的過程並沒有問題,但真實情況是,有 4 個不利因素可能影響每一個步驟,進而扭曲最終的決定:
1 我們很容易就把選項局限得太狹隘
──以至於只考慮那些你認為「實際」和「可行」的選項。
+
2 你可能傾向尋求符合自己想法的資訊
──只注意支持自己信念或喜好的訊息,其他一律視若無睹。
+
3 你可能受到情緒干擾
──這是常有的事。當你要做困難的決定時,你可能激動萬分,結果只是不斷重複思考同樣的觀點。
+
4 你可能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明確地預測未來
──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未來常以出乎意外的方式,讓專家跌破眼鏡。
為了幫助決斷,可能要為各種不同的選項做出利弊分析,這是基本常識,但卻有嚴重的缺陷。過去 40 年來的心理學研究已經找出人類思考時的一系列偏見,使得利弊分析模式在制定決策時失去效用。
當然,完全杜絕或消除偏見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利用適當的準則和方法抵制偏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奇普.希思(Chip Heath)推薦的有效步驟是:
步驟 1 擴大考慮的選項
刻意擴大考慮的範圍,有意識地嘗試發掘達成目標的新方式。
↓
步驟 2 實際測試你的假設
做決定時引用一些真實世界的資料,而不只是照著自己的假設去進行。要做出更好的選擇,就得抗拒這種偏見。
↓
步驟 3 決定前保持客觀的距離
改變你的觀點以緩解壓力,然後再專心處理真正重要的事。人都容易受一時的情緒干擾做出對長期不利的選擇。
要避免這種情況,你可以做 2 件事:1 在情感上保持距離、2優先處理你最看重的長期情感價值、目標和願望。
↓
步驟 4 做好出錯的準備
要有一個值得你信任的流程,而且還要虛心地面對最後失敗的下場。要做出更好的決斷,你要有出錯的準備。
想清楚最壞的情況會如何,並設法想出你要如何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