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davidstanleytravel, CC Licensed
花在產品研發上的錢,大約3/4會變成失敗的產品。為什麼會白費這麼多錢呢?部分原因在於公司一般會依據人口分布或產品屬性來做市場區隔,但它們其實應該依據顧客究竟會不會掏錢來區分市場。
理想上,新進者應該牢牢鎖定破壞性產品,幫助一堆人做他們想做、但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做不好的事。找出這類產品最好的辦法就是觀察人們想做什麼,問問他們的意見。如此一來,你就能夠提出人們自然會感興趣的產品,因為那項產品符合他們的實際需求。
一項新技術站穩腳步後,接著就有快速成長的可能性,因為愈來愈多人利用那項技術取代自己原本的工具。如果產品的改善是依據人們想做到什麼事,而不是依據產品屬性或人口分布,那麼業績自然會成長。除此之外,這種「人們想做什麼」的思考架構,也能幫助管理者從顧客的角度,弄清楚公司的創新究竟是在和什麼東西競爭,而不是從行銷者的角度。
如果依顧客想做什麼來區隔市場那麼有道理,為什麼很多市場最後依舊落入產品之間的捉對廝殺,每家廠商都想在產品裡塞進比別人更多的功能?幾個可能的原因包括:
■害怕過於專一──業務經理寧願擁有整體市場的一小塊,也不想在特定的利基市場稱霸。
■資深主管著眼於商機的規模,而不是成功的機率。
■行之有年的零售及經銷管道可能限制住管理者的彈性。他們可能受限於廣告經濟因素或品牌策略,不得不做與意願相左的事。
■廣告經濟因素和品牌策略,可能要求顧客一定得依據人口統計數據做區隔。
想幫助破壞性產品找到立足點的話,就得找出人們想完成什麼工作,而不是找出人口統計分析。想持續拓展業務,就要專注符合顧客實際需求。只要你的改進持續促使顧客的生活變得更好,新事業便會持續成長。如果跑去關注很少人在意的事,新事業將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