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1 針對顧客滿意進行設計──說明使用者的特性,以及他們想要達成的願望。
在進行設計的過程常會出現一種弔詭的現象,那就是如果你想設計出能符合所有人需求的東西,最後就會做出四不像的失敗產品 。 然而,如果你只針對一個人來進行設計,就能想出完全符合需求、令人愛不釋手的東西。換言之,與其設法讓市場上所有人都只給你的產品打 50 分,還不如讓市場上 25% 的人給你打 100 分,這樣成功的機會要大得多。
因此,要針對各項新產品創造出數種顧客類型,然後設計產品來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 你可以找人扮演多種顧客類型,透過辯論去了解,增加或刪除某些功能分別會要做何種取捨,藉此進一步調整這個過程。
工具 2 針對產品效用進行設計──確切了解使用者的目標,讓自己得以做出能夠創造價值的東西。
目標是大家進行特定任務的理由,換句話說,目標明確指出了預期的最終結果,而任務則是最後達成結果的必經過程。 目標導向設計認為,互動設計師應該要深入分析目標,藉以找出能夠切合並達成目標的解決方案。用這樣的方式來設計產品和服務,功能面的效果才會獲得應有的重視。
工具 3 針對使用對象進行設計──運用情境測試自己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否確實有效。
情境就是用各種不同的顧客類型(工具 1) 去操作介面,看看介面是否符合各種顧客類型的目標(工具 2)。以下是 3 種情境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 日常使用
.設計周延,有充分的支援,而且刀槍不入。
.能夠讓人快速而有效地上手。
.能夠利用捷徑等工具讓操作更簡便。
.可以改變設定,讓使用者自行調整以符合個人的需求。
2. 必要使用
.設計周延,能有效達成各種要求。
.不一定要可以改變設定。
.不一定要各種花俏的附加功能。
3. 特例
這種情境包括所有可能出現的特殊狀況。 程式人員非常熱愛這些狀況,可說是嗜之如命,因為他們的程式必須要能加以處理。設計人員大多不在乎這種狀況,因為這種情境中的例外,能創造的價值微不足道。互動設計師會以懷疑的態度去檢視各種既定觀念,而且明白一種思考方向就算會走進死胡同,這個過程還是可能揭開潛藏的契機和意料之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