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驟1 觀察
要培養出良好的觀察技巧,必須依循以下4項基本法則:
1.蒐集觀察對象的全部資料 ──先求量再求質,整理出詳盡的樣本,納入想像中未來你可能會需要的一切資料。
2.把所有資料排列在同一個地方 ──最好緊接著擺放在一起,這樣你的眼睛瀏覽過去就可以一覽無遺。
3.建立適用於現況的座標系統 ──也就是列出幾項變數,比較各個項目之間的優劣。
4. 練習用「視覺篩選」 ──先瀏覽過一次,排除掉那些明顯不適用的部分,只留下少數值得進一步觀察和分析的選項。
步驟2 發掘
在發掘階段,要讓眼睛能夠更有目的性地積極參與。你在現實環境中發掘的事物會有下列6種:
1. 發掘特定主體 ──也就是在特定狀況下,「誰」以及「什麼」在產生互動。
2. 發掘並注意各主體的數量或類別 ──也就是屬於這種狀況的主體有「多少」。
3. 發掘所處的位置 ── 也就是特定狀況在「何處」發生。同樣地,你已經相當擅長注意主體所在的實際位置,這是人類心智具備的一種基本功能。
4. 發掘一段時間下來的位置變化 ──也就是特定狀況「何時」會發生。
5. 發掘因果關係 ──也就是特定狀況將「如何」演變。你可以看出某個主體對其他主體的行動造成什麼影響,以及為何一切會演變成目前的結果。
6. 發掘不同主體之間的複雜互動 ──也就是「為何」會發生特定狀況。
步驟3 想像
就商業來說,想像往往表示針對某項問題或挑戰,想出原創構想或新解決方案。有個好方法就是進行 SQVID,也就是問自己5個問題:
S 簡易還是繁複?(Simple or Elaborate?) :要用圖像來表現問題的解決方案或眼前的機會,簡易的方式是什麼,相對繁複的方式又是什麼?
Q 質化還是量化?(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在說明解決方案時,是該著重於質,還是該著重於量?
V 願景還是實務?(Vision or Execution?) :是該呈現強調願景的解決方案,還是用顯然比較務實而可行的解決方案?
I 個案還是整體?(Individual or Comparison?) :我應該著重在單一個案,還是該去比較多個案例的特性?
D 改變還是維持現狀?(Change or Status Quo?) :是該討論目前的狀況,還是該詳細探討如果稍做些改變將會如何?
步驟4 展現
要有完善架構將構想以視覺形式精要呈現,才能讓其他人了解你的想法,必須經過下列3步驟:
1. 選擇適當的「展現和說明」架構。
2. 利用架構繪製出能當作說明起點的圖像。
3. 展示圖像並且加以說明。
我們可以利用圖像所具有的簡單和直接特性,來發掘並釐清我們的想法,並且利用同樣的圖像讓其他人清楚了解我們的想法,幫助他們在過程中發現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