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面臨極端氣候 (圖:AFP)
看看鄰近台灣的香港,媒體發展頗為發達,但近日來已有多家紙本媒體宣布將走路歷史,包括創刊56年的「新報」、暫停出紙本的「成報」,以及曾經紅極一時的壹傳媒旗下雜誌「忽然一周」;此外,香港東方報業集團下轄的東網也閃電收掉台灣的業務,解散員工。
而香港的「壹週刊」也在此刻傳出停刊消息,並將遣散員工。最新發展是,從8月16日起,「壹週刊」、「飲食男女」及「Me」將合併出版。消息傳來,同為壹傳媒集團的蘋果日報,員工私下議論,傳說紙媒也將跟著收起,為了全面轉型成網媒,消息不逕而走,搞得人心惶惶。
這些港媒不是不知道要轉型,也很早開始因應網路媒體的崛起,並做了改變,但仍抵不過數位浪潮及現實環境。
「新報」在停刊聲明中指出:「隨著免費報章的出現,香港傳統報章近年銷量大幅下降,加上讀者讀報的習慣有所改變,「新報」已做出多番適切改革,惟仍處於長期虧損狀態,經詳細考慮決定停刊」。語多不捨,但也愈發覺得無力。
深究重點,其一是資訊的價值變得無價,這邊的無價是指不用付錢,亦即原本報紙的資訊或新聞是要付費取得,現在因為網路發達、社群普及,新聞資訊可以轉載、分享,不一定要透過購買報紙來取得;民眾看新聞只看大概,不求深入,傳統紙媒式微,影響力大不如前。
另一重點是,香港免費報紙分食廣告市場,各交通要道、重點機關所在都可以輕易取得,經常性發刊的有7到10家報紙,光拿都拿不完。他們普遍的特色是,成本小、新聞少,但廣告多,機動性高,有重大新聞時,經常出號外、特刊,吸引目光。在地狹人稠的香港,符合他們快速、效率的資訊需求特色。
根據美國互動廣告局(IAB)公布與PwC合作調查的2013年網路廣告營收報告中就發現,網路已是最大的廣告媒介,締造了428億美元的廣告營收,超越廣播電視廣告的401億美元、有線電視廣告的344億美元、報紙的180億美元、廣播的167億美元、雜誌的134億美元,以及戶外廣告的79億美元。
2013年美國只有網路廣告有較大幅的成長,報紙廣告呈現衰退,雜誌廣告嚴重衰退,營收減少了41%。從此跡象來看,紙媒的廣告收入只會愈趨下滑,且幅度會更加明顯。
有位傳統紙媒的高層曾說「每一印一份報就虧一份錢」,傳統紙媒壓力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若沒有龐大資本的企業在後面支撐,不然就要靠政府(極權主義國家),否則盡速轉型是唯一路途,除非是要等著被購併。
面對極端氣候,紙媒若未保持彈性、快速應變,恐將被吞沒在這股無止境的數位浪潮中。數位匯流、多角化經營、品牌整合行銷、擴大合作對象、加值行動載具等都可能是紙媒對抗極端氣候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