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凱根(Noah Kagan)現年41歲,是個成功的連續創業家,年薪高達330萬,但如果他沒搞砸在Facebook的工作,他本可在更年輕的時候成為比現在更富有的人。
凱根24歲時被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聘為Facebook的產品經理,成為公司的第30號員工。當時,公司剛成立1年,有幾百萬用戶,而且還以每天新增5萬註冊用戶的速度快速成長。他入職時的年薪是6萬美元,外加公司0.1%的股份(現價值8億美元)。
凱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他有自己的專案,可以直接走進祖克伯的辦公室請示事情,同事絕大部分都是常春藤盟校的畢業生或中輟生,他頭一次覺得房間裡還有人比他更聰明,他覺得自己正在改變世界。
不只如此,他的生活也與Facebook緊緊綁在一起。他住在公司提供的房子裡,手機和電腦都是公司給的,室友全是同事,工作上有什麼事就直接敲門找人,下班沒事大家就打撲克,周末一起出去玩或開趴。他說:「我的社交圈、我的認同、我的身份、我的一切,都與這家公司緊密相連。」
儘管凱根在Facebook過得如魚得水,但2006年10月,也就是在他入職僅僅9個月後,他被解僱了。那天,兩個上司找他去咖啡館談話,告訴他今天是他在Facebook的最後一天。凱根當時以為他們在開玩笑,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上司給的解僱理由是:他們認為他是個負擔,不適合在Facebook工作。
現在的凱根從一個企業老闆的角度來看這樁陳年往事,認為祖克伯他們做得並沒錯,他想自己之所以被解僱,是因為犯了4個錯誤:
1. 向科技部落格TechCrunch洩露公司資訊。
凱根參加音樂節,在幾杯黃湯下肚之後,告訴TechCrunch創辦人麥克.艾靈頓(Michael Arrington)Facebook要將業務觸角擴展至大學生以外,向微軟和蘋果等大公司提供專業社群網絡服務。這個消息原本計畫在隔天早上公布,但艾靈頓聽到消息後當晚就寫了出來。
2. 態度傲慢,而且試圖利用他在Facebook的職位為自己爭取名聲。
凱根說,他過去常在Facebook總部舉辦創業聚會,因為他喜歡炫耀自己的工作地點,並且經常在自己的部落格寫關於公司的文章,情況嚴重到祖克伯親自把凱根拉到一邊,要他在自己與Facebook之間做出選擇。凱根當時沒有聽出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因此未能挽救自己的工作。
3. 工作表現下滑。
凱根舉了一個例子:他和Facebook共同創辦人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一起決定哪些公司能加入他們的專業網絡。他用Google搜尋一堆公司,列出一份隨隨便便的名單,沒有任何邏輯可言,這份名單當然讓達斯汀非常失望……達斯汀後來自己查詢了一些資料庫,根據已在Facebook上註冊的公司域名匯總出一份清單,並將還未加入的公司加到等待名單。這個做法顯然聰明多了。
4. 無法跟上Facebook的成長。
當凱根加入Facebook時,公司只有30名員工和幾百萬用戶。當他被解雇時,公司已有超過100名員工,而且還在持續成長。凱根沒有跟著公司文化的轉變調整自己的工作風格,而是選擇了抵抗,他對自己必須透過秘書才能跟祖克伯說上話這件事,感覺十分沮喪,而且頻頻在大型會議上走神。他承認:「我在處理涉及多人的專案、規畫長達數月的建設進度以及應對政治問題上,遇到了困難。」
離開Facebook後的凱根,大概有10年的時間都處於憂鬱、憤怒和尷尬中,不僅如此,那段時間正是Facebook最受歡迎的時期,祖克伯上了歐普拉的節目,出現在廣告看板和雜誌上,一天到晚都能看到他和Facebook的消息,然後他們上市了,公司許多人都成了億萬富翁。反觀凱根幾乎失去一切,只能搬回媽媽家住。
那是一段十分艱難的時光,但他還是努力走出來了,他的做法是專注於未來。
他拿起一張紙,寫下明天能做什麼,然後問自己,接下來30天能做什麼,接下來90天能做什麼,接下來1年,接下來10年能做什麼,就這樣把自己的日子填滿了計畫。他還記得那時他想在30歲之前賺到一百萬美元,想要有自己的房子,想要養狗,想要有個妻子。他把這些夢想貼在鏡子上,有時被媽媽或其他朋友看到,還會有點尷尬。但他認為,一旦決定想要什麼,就要為自己確立信念。
凱根後來陸續創辦了幾家公司,年營收都超過百萬美元,與合夥人創立的Sumo Group更發展成一家價值7000萬美元的電商和行銷工具公司。
這段經歷給凱根最大的教訓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困難,如何面對它們、感受它們、經歷它們,才是定義這一切的關鍵。生氣可以,但你得把它轉化為更積極的東西。
Noah Kagan
YouTube @noahkagan
LinkedIn @Noah Kagan
IG @noahka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