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奧多.莫迪斯(Theodore Modis)是個很不一樣的未來學家。許多未來學家喜歡勾勒宏大的未來畫面,但他選擇讓數據說話。他的預測方法受到物理學背景影響,更像科學家,而不是單純的幻想家。
莫迪斯的研究以科學為本,不過他的家族故事卻充滿戲劇性。
莫迪斯1943年出生在希臘西北部的小鎮弗洛里納(Florina),家族在那裡名聲顯赫。祖父是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爭取希臘民族獨立的民族烈士,被暗殺時萬人送葬;父親是地方重要士紳,德國佔領當地時第一個抓捕的就是他。就連鎮上最熱鬧的廣場,也是以他們家族的姓氏命名。
莫迪斯從小在家鄉成長,18歲時贏得全額獎學金,離開希臘前往美國留學。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和物理學博士學位,隨後進入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研究粒子物理實驗,之後又轉往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
他在CERN待了11年多,因故無法留下。本想回希臘,但一家人在日內瓦住了10年,孩子們正在長大,回鄉變得太複雜,所以他開始四處找工作,任何工作都不排斥,然後他看到了迪吉多電腦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DEC)正在招人,1980年代正是這家公司的巔峰時期,就連IBM都要敬它三分。
莫迪斯聯繫了一位以前在CERN認識的物理學家,他在迪吉多有個小團隊。他對莫迪斯說:「來我們這裡吧。我們做的是科學,不是電腦。」又說:「只要能對公司有幫助,你想做什麼都可以。」這種完全的自由,聽起來很令人心動。
「這裡有些文獻,拿去讀,看看我們有多厲害。」老同事給了莫迪斯幾篇馬凱提(Cesare Marchetti)的論文,馬凱提是義大利的物理學家,他將S曲線應用於能源轉型、技術採用和社會系統分析,開創了用數學模型研究長期趨勢的先河。
莫迪斯愈讀愈興奮,他拿著馬凱提的論文跟老闆說:「我想做這個。」他甚至在老闆的建議下,隔天就飛往維也納與馬凱提會面,這次交流促使他開始撰寫他的第一本書《Predictions》(預言)。
莫迪斯後來一直視馬凱提為導師,他的研究奠定了莫迪斯應用S曲線預測社會和科技現象的基礎。
《Predictions》於1992年在紐約出版,廣獲好評。1994年,莫迪斯離開已經任職超過10年的迪吉多,在日內瓦創辦了自己的顧問公司Growth Dynamics,專注研究S曲線並將其應用於商業預測。
莫迪斯在2000年和2014年都有出書,拿1992年的預測跟10年後、20年後的真實數據比對,檢驗自己的方法是否站得住腳。這種做法在未來學家當中並不常見。
很多未來學家靠直覺或想像預測未來,講述吸引人的故事,但不常依據數據,也很少回頭看自己的預測準不準,因為預測錯了可能顯得尷尬,他們更在意啟發讀者,而非驗證結果。
莫迪斯不同,他的預測是用科學和數據撐起來的。他喜歡用S曲線這個工具,從自然規律出發,分析事情如何成長(比如車禍死亡率或技術普及),還會拿真實數據來驗證。
這種以數學和數據為基礎的預測方法,影響了未來學界的討論。例如,被比爾.蓋茲認證預測人工智慧未來最準的庫茲韋爾(Ray Kurzweil),就曾將莫迪斯的數據應用於他的指數成長曲線,用以闡述技術奇點(Singularity)理論。
技術奇點假設技術進步(特別是人工智慧)會以指數速度無限加速,最終在某個時間點(庫茲韋爾預測是在2045年)達到一個無法預測的「奇點」,超越人類理解和控制。
不過,莫迪斯並不同意這種詮釋,他指出,指數成長只是S曲線的早期階段,長期來看,成長會趨平,因為資源、環境或生態利基(或稱生態位)的容量有限,任何成長過程都受制於自然法則,無法無限持續。
即使是描述宇宙從大爆炸到今日的複雜性變化,這條曲線也是S形的,顯示即使在宇宙尺度上,成長也有上限。他認為奇點論者過分誇大了短期數據的意義,忽略了長期趨勢的減緩。
「奇點是一個迷人的故事,但它不是科學,因為它無法被證偽,」莫迪斯在一篇批評奇點理論的論文中這樣寫道。
莫迪斯一生醉心於S曲線,22年來他平均每天擬合2到3條S曲線(將數據套用到S曲線模型以分析某個現象的成長趨勢),總數可能超過5萬次,堪稱世界紀錄。這份對數據的執著,正是他和其他未來學家的分水嶺——他不只預測未來,更用數字刻畫它的軌跡。
Theodore Modis
Website @http://www.growth-dynamics.com/
Linkedin @theodore-mo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