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以前,蘇.海爾布隆(Sue Heilbronner)的人生跟商業八竿子打不著,更別說成為天使投資人,甚至是企業高管的教練。
蘇11歲就立志成為法律人,最大的夢想是進入司法部民權司,保護弱勢族群的權益。為此,她認真讀書,進法學院,並在兩家頂尖律師事務所工作一段時間,最後如願以償,成為美國司法部民權司的聯邦檢察官。
這是她夢寐以求的工作,她從來不曾倦怠或厭煩,只是突然有一天,心裡竟然冒出這樣的念頭:「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這份工作好像沒有辦法滿足我的創造需求。」
為了填滿這股空虛,她一邊繼續檢察官的工作,一邊在自家地下室網路創業,專賣千禧嬰兒相關產品(如紀念品和服裝)。這是她第一次接觸電子商務,一切從零開始,她一個人包辦從產品設計、行銷到銷售的所有工作。那時,她還有一個嫩嬰需要照顧,經常一手抱著小孩,一手在鍵盤上敲代碼,另一邊還在打包要寄出的嬰兒禮盒。
這家網路公司的生意出乎意料地不錯,也讓她意識到,商業比法律更具創造力。更讓她驚訝的是,她居然非常喜歡銷售。喜歡到可以放棄原本夢寐以求的工作。
2000年,在創辦網路公司一年後,蘇離開司法部,決心往商業領域發展。
「我33歲才開始商業生涯,感覺像從頭來過,」她說。當了10年法律人才轉行,說不害怕是騙人的,每次參加行業聚會自我介紹時她都壓力山大,老覺得自己是個外來者。但她沒有陷溺在恐懼裡,反而把它當成開放心態的契機。法律訓練帶給她嚴謹,而創業世界給了她自由。
蘇不打算在地下室學商業,因此賣掉網路公司,加入Discovery Communications(探索頻道的母公司),負責電子商務與數位業務發展,正式開啟她從法律轉向商業領域的職涯。
4年後,蘇意識到自己太叛逆,不太適合待在大公司。她想,如果在小公司工作,可能可以更自在地做自己。於是,她加入一家新創公司,成為第11號員工,連辦公桌都沒有,但她卻感覺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創業者的身份。對她而言,上班時可以做自己是最重要的事。
蘇後來陸續轉戰幾家新創,領導互動旅遊、數位出版、電子商務、居家維護及線上教育等公司。廣泛的職涯經驗使她能敏捷處理各種事務,也累積了評估投資與團隊的直覺。她準備好再上層樓了。
蘇進入創投業,全是因為不服氣。有一次她去參加會議,看了一場行銷座談,台上坐著6個全穿著灰褲、藍襯衫、藍西裝外套的中年男性,沒有一位女性,她心想:「這是我見過最荒謬的事情。」於是她想到一個點子:設立加速器與投資基金專門投資至少有一位女性領導的公司。
她很幸運找到了理念契合的合夥人,於2013年創辦MergeLane,一個專注投資女性領導初創公司的加速器基金,管理數千萬美元的基金。
你以為她就這樣安於創投的角色了嗎?當然不,她可是個叛逆靈魂。
2020年,蘇受夠了一切:「我受夠了。受夠了董事會、受夠了募資簡報、受夠了假裝在乎那些不重要的數字。」她發現自己最享受的不是投錢這件事,而是 一對一輔導創辦人的時候。「我每次教練1小時,比開10次董事會還有成就感。」趁著疫情期間,她賣掉創投公司的所有持股,完全退出。
在事業空檔期,蘇免費給3個卡關的朋友做教練,但效果太好了,朋友硬要付錢,直呼:「這比我花10萬美元上EMBA還有用。」其中一個當場開了5,000美元支票。蘇驚訝地發現:「原來有人願意為了『跟我聊天』付高價!」
2022年1月1日,蘇決定豁出去開辦一個教練事業。一個人,沒網站,沒銷售漏斗,只有她這個產品和一個Google Calendly連結。她定了一個高價:每小時1,000 美元。「因為夠離譜,才夠真誠,」她說。
第一個月,47個諮商時段全滿,一年後收入累積突破100萬美元。
這段從0到100萬美元的創業成功經歷,讓蘇更有底氣擴大影響力。她開課、寫書,還擔任創業投資機構Techstars的導師,科羅拉多大學法學院也邀她教授法律與創業課程。
對蘇而言,創業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自由──每天醒來,都能選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Sue Heilbronner
Website @https://www.heysue.com/
Linkedin @sueheilbronner
IG @heysuecoach
FB @heilbron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