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出生,家境貧困,父親是個破產的農夫,性格孤僻,母親終日愁眉不展,後來在林肯9歲那年染病去世,父親再娶,對他和姊姊不管不顧,任由他倆挨餓,衣衫襤褸度日。後來姊姊嫁人,約莫20歲就因死產自殺身亡。林肯與父親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和睦,林肯愛看書寫詩,不愛做農活,父親會打他,覺得他懶。學者認為,早年家庭生活的不順遂埋下林肯日後憂鬱的種子。
林肯20歲出頭離家前往伊利諾州謀生,儘管他看起來像個鄉巴佬,又高又瘦,一頭濃密雜亂的黑髮,穿著長過腳踝的褲子,但他舉止得宜,知識淵博,有見地又幽默,頗受人歡迎。26歲那年,林肯的女性摯友(Ann Rutledge)病死,他悲痛萬分,甚至「不能忍受雨水打在朋友墳上」,自此性情大變,經常帶著槍獨自在樹林漫步,顯露出強烈的自殺傾向,朋友們輪流看著他,以防他幹出儍事。這是史冊記載林肯憂鬱症的首次發作。
幾年後,30歲出頭的林肯與奴隸主之女瑪麗.托德(Mary Ann Todd)戀情不順,女方家人反對兩人婚事,兩人被迫分手,再加上那年冬季天氣不好,林肯憂鬱症再度發作,整天躺在床上喊著要自殺,他說:「我現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如果我把自己的感覺均分給全人類,那麼整個地球將不會再有一張笑臉。」一年後,病情似乎過去,兩人終於結婚。
林肯不久成為一位能幹的律師,接著當選國會議員,他開始將注意力從自身轉移到國家大事,他說他有一種無法抗拒的欲望,想為世界做一點事,憐憫黑奴悲慘遭遇的他於是振臂一呼,開始批評奴隸制度違反道德,當選總統後,更是甚至不惜訴諸武力,也要廢除南方的奴隸制度。
1862年2月正值美國內戰時期,林肯的11歲兒子威利不幸病故,他與妻子傷心得難以自拔,同一年,北軍又一次遭遇軍事慘敗。南軍的步步進逼,北方內部的各方力量卻還爭論不休,相互衝突鉗制,再加上妻子因為喪子悲傷過度精神不穩,林肯憂鬱爆表,甚至對自己的閣員說,他幾乎凖備好要上吊自殺了。
林肯的憂鬱,讓他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生命的主宰。早年的他懷疑基督信仰,經過懷疑、掙扎、批判,他逐漸肯定上帝和聖經,不但經常禱告,公開演講和私下談話也常引用聖經,接到前線軍隊傷亡慘重的消息時,也會從聖經「約伯記」中尋求力量。
除了宗教信仰之外,林肯另一個宣泄悲傷的方法就是幽默和自嘲。曾經有人批評他有兩副面孔,暗指是他行為不一致,面對這個批評,的確長得奇特,甚至有點醜陋的林肯自嘲說:「如果我有兩副面孔,我會掛上這副臉孔嗎?」經常沈浸在憂鬱中的林肯其實不是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會在公開場合不小心把氣氛弄得很沉鬱,這時他只能趕緊說起笑話。只有不斷地調侃說笑,才能使他在憂鬱之中保持心理平衡。
林肯深受憂鬱之苦,因此更能深刻理解人性的複雜和人生的苦難,這讓他擁有非凡的共情能力,與他接觸的任何人,無論是權貴或平民,朋友或敵人,無不感受到他的善意和親和力。對於百姓的痛苦,他更能感同身受,內戰期間,他關心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立法照顧傷兵和他們的家人,戰爭結束後,更是鼓勵寬恕和和解,幫助國家實現團結和重建。
作家申克(Joshua Wolf Shenk)總結林肯一生說道,林肯不是因為克服了憂鬱症,才成就偉大功業,而是他將身受的憂鬱之苦,化成活在當下成就大事的力量。